|
近日,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作为上海农村基层干部,我深刻感受到,在超大城市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立足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大局,又要扎根乡土、激活内生动力。结合学习体会与工作实践,我认为乡村振兴需以“改革破局、产业筑基、服务赋能”为着力点,走出一条具有都市特色的振兴之路。 改革破局:以制度创新激活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广东“制度型开放”的经验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以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上海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扎实,但部分村域仍存在资产分散、收益偏低等问题。可借鉴浦东保税区“政策集成创新”模式,在土地流转、产权交易、金融支持等领域先行先试。例如,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将闲置宅基地转化为人才公寓、文创空间,既盘活存量资产,又吸引城市资本下乡。同时,建立“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权量化、收益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浦东金桥集团“产业为先、经营为基”的理念值得借鉴,通过战略性产业培育增强集体经济“造血”能力,避免“等靠要”思维。 产业筑基:以特色集群打造乡村振兴“强引擎” 习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上海农村需立足区位优势,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一方面,深化“农文旅”融合,如梅州金柚种植基地的经验,上海可依托郊野公园、生态廊道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研学旅游,打造“半小时都市田园圈”。另一方面,聚焦“高精尖”农业,利用上海科技资源集聚优势,发展智慧农业、生物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例如,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保障,可推广至全市,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此外,可借鉴广东“对内开放”经验,联合长三角农村地区共建产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服务赋能:以优质生态构筑投资兴业“梧桐树” 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生命线”。上海农村需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类城市”服务生态。一是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数字乡村建设、冷链物流覆盖”三大工程,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二是优化政务服务,设立“乡村服务专窗”,推行“一站式”审批、“帮办代办”机制,让企业“少跑腿、快落地”。三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村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定期走访解决用地、用工、融资等难题。浦东新区投促中心“以钉钉子精神打磨服务本领”的做法值得推广,通过“店小二”式服务增强企业归属感。同时,可借鉴上海政协委员提出的“赋权共治”理念,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形成“人人都是招商员、个个都是环境员”的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需以改革破难题、以产业强支撑、以服务聚人气。作为基层干部,将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既做改革创新的“探路者”,又做产业发展的“实干家”,更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为我村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