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党的作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关键环节、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必须紧扣“抓常、抓细、抓长”要求,将作风建设贯穿工作全程,以优良作风护航基层发展。 让作风建设融入日常,筑牢工作根基。抓常的核心是将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与日常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常要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若将作风建设视为“额外任务”,则难免重蹈“一阵风式治理”的覆辙。真正的“抓常”,是将作风建设要求嵌入每个环节,确保推进各项工作时同步落实作风建设标准。基层干部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必须扛起管党治党责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与“一岗双责”,严于律己的同时严管所辖队伍。通过构建“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让作风建设成为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的内在动力,始终保持常态化推进。 以精准回应群众诉求,厚植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细,就是要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一一回应、具体解决。基层工作直面群众诉求,容不得“粗枝大叶”,更不能“视而不见”。解决这些问题时,既要回应个体诉求,也要破解共性难题。群众的每个诉求、每条意见,都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标尺。基层干部需强化群众观念与公仆意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态度开展工作。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严肃对待、认真处理;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坚决纠正、绝不姑息。同时,基层干部还要守住“小事小节”,从细节处守住拒腐防变防线,警惕“四风”问题的隐形变异,以细致入微的作风赢得群众信任与拥护。 靠制度机制长效保障,防止问题反弹。抓长的关键在于克服作风问题的顽固性与反复性,做到反复抓、持久抓,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抓长要“认真落实作风建设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并通过深化改革构建长效保障机制。基层需健全作风建设制度体系,将中央八项规定作为不可逾越的铁规矩、硬杠杠,对顶风违纪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同时,完善监督机制,整合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等多方力量,对关键环节实时预警,让“隐形变异”问题无所遁形。唯有以“钉钉子精神”反复抓、抓反复,方能筑牢作风建设的“铜墙铁壁”,让良好作风成为基层工作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