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为基层减负,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之风,是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推手,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直击基层减负痛点难点,为破除长期困扰基层的沉疴积弊提供了根本遵循,彰显了党中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坚定决心。 正本清源,祛除作风之弊。形式主义的虚浮做派,如同横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拦路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是引领基层干部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之风的根本遵循。要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政治立场和为民初心,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从思想深处抵制“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把“实事求是”作为工作的生命线,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直击痛点,深刻反思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拒绝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等,严格管控“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不良现象,精简文件会议,科学统筹督查检查,真正为基层干部松绑解压。 创新赋能,厘清权责之界。基层减负整治工作,要明晰基层权责边界,从源头上杜绝“甩锅式”摊派和“盲目应付”,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要着力理清各级职责权限,形成边界清晰、运行高效的责任分工格局。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工作程序,避免出现责任转嫁和工作重复等问题。在监督评估方面,应当优化工作方式,注重实际成效,减少不必要的程序性负担。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信息系统整合与数据资源共享,切实简化工作流程,提升办事效率,创新治理方法,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减少重复劳动和无效环节。 脚踏实地,巩固长效之基。基层减负,最忌“一阵风”,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既要有思想保证,也要有实际行动。既要走入实地,深入调研,了解基层工作真实情况,抓住痛点,保证成效“立竿见影”,也要建立健全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总结提炼基层减负关键方法,定期开展负担情况评估,以配套的坚实制度基础保障基层减负稳定推行。同时,要引导树立注重实绩、讲求实效的正确导向,将服务群众的实际效果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也要鼓励基层探索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建立基层工作容错机制,灵活多变贴合实际,助力基层减负工作高效开展。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需要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我们要以《规定》出台为抓手,既要做好减量的“减法”,更要做好提质的“加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真正让基层干部放下形式主义重担,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上,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