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文三力” 作答“何以友谊” 人文城区建设是提升城市品质、涵养城市精神的重要举措。那么,友谊何为?立足辖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资源禀赋,友谊路街道充分发挥区域内文化场馆集聚的资源优势,创新文化消费场景、推动商旅文深度融合,营造特色文化品牌,综合提升人文友谊的“吸引力”“生命力”“感召力”,以实际行动为宝山区人文城区建设增添鲜活“注脚”。 一、以文化设施“搭台子”,增强人文友谊的“吸引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繁荣发展的文化事业,对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让公共文化空间“小而美、用得上”。结合“创享城市之美”专项行动、社区微更新等项目,积极打造家门口“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打造友谊社区“众文空间”,形成功能完备、项目健全、运行有效、群众满意的文化服务体系,真正成为居民“一抬脚就能到”“一伸手就能取”的“接地气”文化休闲空间。 二是让公共文化服务“接地气、有温度”。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着力打造一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文化阵地,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艺表演、读书分享会等各类主题活动,全面提升辖区文化阵地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三是让志愿服务队伍“聚合力、暖人心”。深化“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等党员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吸引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在街镇社区党群服务阵地接受党的教育、开展公益服务、参与社会实践;面向区域内党员群众开展党群、政务、生活、法律、健康、文体、科普等综合性服务,让党员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家门口”的便利服务。 二、以文旅文创“添活力”,激发人文友谊的“生命力” “涛生云起时,奋楫向辽阔”。新时代文化发展浪潮下,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培育全链条文旅文创业态,已成为激活区域文化活力的必然选择。 一是创新消费场景,让人气“聚起来”。街道不仅协同推进长滩音乐厅建设,承接世界各类高规格的音乐盛事,还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模式,推动不同领域重点活动同频共振,持续实现流量聚集、人气升温、消费提振。 二是擦亮邮轮品牌,让滨江“活起来”。依托独具特色的邮轮旅游文化资源,街道联动上海国际邮轮港打造“上海·海上世界”,积极培育邮轮旅游服务业及相关衍生全产业链,营造自然、活力、年轻、开放的度假氛围,着力提升滨江人文气质。 三是推动文旅联动,让底蕴“显出来”。街道推动邮轮船票与场馆售票联动,组织本地居民、中小学生、邮轮游客通过参观展馆,深入了解宝山的历史人文与红色基因,感受宝山滨江的河口文化与音乐熏陶,让大家“跟着场馆去旅行”,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宝山的人文底蕴。 三、以文化品牌“树招牌”,提升人文友谊的“感召力” 从“淄博烧烤”的出圈到“尔滨冰雪”的火爆,事实反复证明:一个“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既能激活消费“一池春水”,更能点燃发展“满城烟火”。友谊路街道持续打响“谊+”人文品牌,整合资源、创新形式,让人文特质可看见、可体验、可传播。一方面,打造家门口的“谊+优空间”。增设文化墙、共享书屋,让空间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同步打造“谊墙艺廊”项目,推动非遗文化从“被看见”到“可参与、能传承”。另一方面,打造示范引领的“谊+有故事”。线下在东林集市设置“城市故事展位”,定期通过摄影展、老物件展、历史变迁故事展,让居民直观感受人文底蕴;线上依托“友谊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及时发掘、跟进辖区热点,带领居民广泛参与文化共建共享,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人文城区建设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