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回复: 0

基层减负,治本先治“痕”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16

主题

0

回帖

6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6
发表于 2025-10-24 09: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进一步要求“到2025年实现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数字技术被视为破解基层治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困境的关键路径。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智能决策,是提升治理效能的突破性手段;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技术异化、制度缺陷和形式主义倾向等加重基层负担的风险。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资源精准配置等路径推动基层减负。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通过统一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互通,避免基层重复填报、多头录入。例如,鄂尔多斯市将217张高频报表整合为“一键生成”,基层干部仅需检索数据即可完成填报,节省大量人力时间。这种“数据跑路”替代“干部跑腿”的模式,直接减少了基层内耗。
流程再造提升治理效率。数字技术推动基层工作从“物理变化”转向“化学反应”,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和政务APP实现流程标准化。例如,浙江衢州通过“一网通办”改革,优化办事流程、精简材料,推进“最多跑一次”,既减轻基层干部压力,又提升群众满意度。智能AI研判系统还能辅助决策,提高问题响应速度。
资源精准配置优化服务。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服务模式(如政策计算器、主动提醒功能),可识别群众需求短板,按需分配资源。例如,鄂尔多斯市利用数据筛选独居老人信息,联动安装烟感报警器,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智能驱动”的升级,减少基层盲目投入。
数字技术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对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实践中“技术投入增加而负担未减”的情况却让人产生“数字负担”的担忧。数字技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障碍,降本增效的同时却也容易滋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技术滥用可能导致工作群组泛滥、应用软件重复开发、过度“留痕”等问题。例如,部分地区要求基层干部通过小程序打卡、刷分,甚至将线上活跃度纳入考核,迫使干部将大量时间用于应付数字任务,而非实质性工作。数字技术也可能被异化为考核工具。例如,部分地区要求电子报表与纸质报表并行,基层干部需线上线下重复操作;或因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同一数据需在不同系统重复录入,形成“数字负担”。同时,部分干部年龄较大,数字素养不足可能加剧技术使用障碍。例如,复杂的数据系统设计、低效的用户体验,如操作繁琐、反馈迟缓,会降低基层干部使用意愿,甚至引发抵触情绪,导致技术赋能效果打折。实现数字技术减负的关键在于技术适配、制度配套和监督长效。以需求为导向:数字技术应用需立足基层实际,避免“为数字化而数字化”。例如,鄂尔多斯市通过蹲点式调研梳理高频数据,制定统一模板,实现“一数一源”标准化采集,从源头减少重复劳动。打破条块分割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数据权责、统一技术标准。例如,安徽芜湖归集560余万条政务数据,形成专题数据库,实现自动填充代替人工填报,其成功源于数据共享制度的完善。监督长效性:防范形式主义反将数字减负纳入常态化考核,建立“实效导向”的评价体系。例如,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强调防止隐形变异,推动数字政务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对基层减负的作用犹如“双刃剑”:合理应用可释放治理效能,滥用则可能加剧负担。其正向效果的实现,需以基层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制度创新打破数据壁垒、重构工作流程,并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唯有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同频共振,才能避免“数字赋能”沦为“数字负重”,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的提质增效。





上一篇:守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共筑农村精神文明“新高地”
下一篇:全面筑牢基层企业办公室作风建设根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益添商城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5-11-4 02:00 , Processed in 0.181992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