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回复: 0

感恩奋进,共创美好明天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3

主题

0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10-22 15: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恩奋进,共创美好明天
七十六载风雨兼程,七十六年春华秋实。当金秋十月的阳光洒向神州大地,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的光辉时刻。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回望峥嵘岁月,我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将这种奋斗精神融入血脉、见诸行动,方能跨越前进道路上的“雪山草地”,征服民族复兴途中的“娄山险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憧憬和挑战,都激发我们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这句话不仅深刻揭示了伟大事业的历史性意义,更精准地标注了我们这一代人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应有的精神坐标。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钱袋子”,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艰难起步,到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恢弘气象,中国财政实力的沧桑巨变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发展史诗。1949年,全国财政收入仅相当于62亿元,而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突破21万亿元。数字背后,是国家财力的几何级增长,更是综合国力历史性跨越的有力证明。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76年来,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接续奋斗,取得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回望历史,中华民族从濒临危亡走向伟大复兴,一路筚路蓝缕、充满艰辛,也一路豪情满怀、凯歌高奏。透过财政支出的结构变迁,我们能够清晰捕捉到中国发展理念的升华与飞跃。从建设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倾斜式投入”,到改革开放后基础设施的“大手笔投资”,再到新时代以来民生支出的“倍数级增长”,财政资源配置的重心转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支出七成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成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这种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变,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温暖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形势,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收统支”,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中国财政已成长为熨平经济波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工具。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懈探索,也是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彩缩影,“利改税”到“分税制”,从“营改增”到“税收法定”,这一系列深刻变革构建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基本框架。当前,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举措稳步推进,正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造更为稳固、高效、透明的财政保障机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国之基石”,肩负的使命更为光荣,承担的任务更为艰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76年财政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国家的每一分财力,最终都要转化为人民的福祉。正是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本质,使新中国能够在76年间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展望未来,一个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上一篇:杜绝形式主义,坚决为基层减负
下一篇:破解“一位难求”:让社区停车不再“抢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益添商城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5-11-15 00:04 , Processed in 0.232036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