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乡村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生态文明的“试验田”和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激发内生动力。近年来,各地立足资源禀赋,探索特色发展路径。在贵州遵义,当地依托喀斯特地貌和红色文化,打造“文旅融合+生态农业”模式,让石头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村民们通过开办民宿、种植精品水果,人均年收入大幅增长。在浙江安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发展绿色竹产业和生态旅游,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让村民们分享到了生态红利。这些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培育“造血”功能,让乡村自身“活”起来。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过去,农村“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是普遍问题。如今,随着“村村通”工程的推进,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让村民“小病不出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此外,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进,昔日“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和美净”的家园。这些变化,让乡村不仅“留得住人”,更“拴得住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陕西袁家村,通过复原传统手工艺作坊、举办民俗活动,让关中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在福建莆田,当地挖掘妈祖文化、莆仙戏等非遗资源,将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既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又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文化动力。 让乡村文化“活”在当下,才能让乡村振兴更有温度、更有底蕴。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鼓励更多人才回流乡村、扎根基层。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