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看到“来沪流动党员第一课”、“抵沪第一杯咖啡”这些充满温情的词汇,读到“治理建言官”、“社区主理人”这些闪耀着担当与荣光的称呼时,内心总是涌动着一种特别的感动与自豪。这并非纸面上的空泛概念,而是我们日复一日在实践中见证、参与并推动的,一场关于“组织归属”与“城市融入”的温暖交响。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流动党员早已是不可或缺的建设力量,而如何让他们从“流入”变“融入”,从“扎根”到“生辉”,正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着力点。 一、 精准摸排,让“漂泊的船”找到“温暖的港” 我们常说,组织覆盖的第一步是“找到人”。在基层,最深切的体会就是那句老话——“大数据”加“铁脚板”。钱永刚老师傅那句“像漂泊许久的船只终于找到了港湾”,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击中了无数流动党员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为了不负这份对港湾的信任,我们构建了多元的发现渠道。线上,我们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实现信息高效流转与预警提示;线下,我们迈开双腿,深入楼宇园区、街面店铺、居民小区,进行“扫楼式”“地毯式”走访。对“小个专”、白领、灵活就业人员等不同群体,我们联合市场所、物业、商会等力量,分类建档,精准识别。所有这些,都像一张张温情编织的网,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一位踏上上海这片热土的党员同志,都能第一时间感受到组织的召唤,实现“抵沪一键报到,组织一键纳管”,彻底告别“口袋党员”“隐形党员”的尴尬。 二、 系统联管,让“流动的家”成为“坚实的堡” 党员找到了,如何让他们不仅“安家”,更能“安心”?上海探索的“组织、系统、阵地”三网协同机制,在基层实践中,就是一张严密而充满韧性的管理与服务网络。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管理出现“断点”。为此,上海明确了“优先纳管、协助纳管、兜底纳管”以及“应转尽转”的原则,确保无论党员在哪个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被及时纳入一个明确的支部,确保教育管理“不断线”。遍布全市的14000多个党群服务阵地,就是这张网络上最坚实的节点。 思想上的引领与生活上的关怀同等重要。每一次谈心,不仅是了解情况,更是传递组织的关注与温度。同时,我们充分把握流动党员“在路上”、“在网上”的特点,大力推广“先锋上海”等线上平台,组织“同上一堂党课”,实现“配餐送学”和“随身学”,确保他们的学习教育不掉队、思想境界常提升。 三、 搭建舞台,让“异乡的客”成为“家园的匠”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激发内生动力,让流动党员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者”,从“建设他乡”到“当家作主”。史晶晶和孙静的故事,就是我们身边最生动的榜样。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服务,绝非冷冰冰的行政指令,而是一场用心用情的“双向奔赴”。它既需要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绣花功夫”,也需要党组织人性化关怀的“城市温度”。当我们从“第一课”、“第一杯咖啡”开始,将组织的温暖持续传递;当我们搭建起广阔的舞台,让每一位流动党员都能找到身份认同、组织归属和价值体现,那么,他们就不再是城市的“过客”,而是与我们血脉相连、并肩奋斗的“家人”。这一面面流动的旗帜,必将在浦江两岸高高飘扬,汇聚成建设更加美好上海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