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中央八项规定于我们而言,从来不是高悬的“文件条款”,而是融入日常的“工作指南”。它以“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大变局”,让社区这个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里到外焕发着务实清廉的新气象。 曾几何时,“文山会海”是基层工作难以摆脱的负担。我们社区工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各种不必要的会议、繁冗的报表、冗长的汇报所占据,真正能够深入居民、解决问题的时间反而被挤压。八项规定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疾。会议变短了,文件变实了,检查考核更注重实效了。这让我们得以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走进楼栋、踏入家门,倾听居民的“家长里短”,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如今,我们不再为准备华而不实的汇报材料而熬夜,而是为协调解决一户居民的漏水纠纷而奔波;不再为应付走马观花式的检查而焦虑,而是为组织一场成功的社区文化活动而精心筹备。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工作重心向服务群众的回归,是基层工作价值的真正彰显。 八项规定不仅重塑了工作流程,更深层次地改变了干群关系,重塑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轻车简从”、“简化接待”这些要求,在社区层面体现得尤为真切。上级领导来调研,不再是前呼后拥、层层陪同,而是直接来到社区、直面居民,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聊家常、问冷暖。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拆掉了干群之间无形的“墙”,架起了心灵相通的“桥”。居民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干部没架子了,更亲民了,我们说话也敢说了,愿意说了。”信任,就在这一点一滴的务实作风中重新建立起来。我们社区工作者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作为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对此感受尤为深刻。当我们向居民宣传政策、动员参与时,感受到的不再是过去的怀疑与疏离,而是更多的理解、信任与支持。这种良好的互动氛围,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无比宝贵的群众基础。 更重要的是,八项规定所倡导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已经在基层蔚然成风。社区办公经费有限,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我们自觉抵制铺张浪费,活动的横幅重复利用,宣传材料双面打印,组织活动更注重内容和实效而非场面和形式。这种精打细算、讲求实效的作风,不仅节约了公共资源,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我们通过自身的言行,向居民传递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价值理念,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区环境。同时,八项规定严控公款消费、规范福利待遇,也让基层的权力运行更加透明规范,从源头上遏制了“微腐败”的滋生空间,营造了公平公正的办事环境,赢得了居民更广泛的赞誉。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八项规定绝非高高在上的政治术语,它就是我们对标对表的行为准则,是融入日常工作的自觉习惯。它要求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服务宗旨,永葆为民初心,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它锤炼了我们务实、担当、清廉的工作作风。在疫情防控中,我们坚守岗位,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在文明创建中,我们耐心细致,清理死角、美化家园;在服务“一老一小”中,我们用心用情,排忧解难、传递温暖。这一切努力的背后,都有八项规定精神的内在支撑——那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扎实的作风赢得信任,以实在的成效回报期待。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成效,关键在于以上率下、持之以恒。这股激浊扬清的浩然正气,已经从高层传导至基层,从党内扩展至全社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基层社区工作者将继续以八项规定为镜鉴,不断擦拭初心,砥砺前行,将好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服务居民的最前沿阵地,继续书写忠诚、干净、担当的答卷,让八项规定的精神之光,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闪耀,照亮基层治理现代化更加广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