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相待是“和”的前提,强调摒弃身份、地位、财富等差异,以公正、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个体和主体。中华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大国沙文主义”警示,要求大国对小国“以大事小”,尊重其民族自尊心,毛主席“所有人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都一律平等”的论述,更将平等作为中国人的根本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平等体现为对他人的人格尊重,—郑州公交车司机让农民工先照相的故事,正是这种尊重的生动注脚:司机没有应农民工的职业或穿着区别对待,一句“人人平等,您在我们心中是最干净的”,消除了对方的顾虑。这种平等不是形式上的“一刀切”,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权利的敬畏,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和睦共处是“和”的目标,强调在和平等基础上,通过相互理解、包容,实现人际关系的融洽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华传统文化中“远亲不如近邻”“和睦乡里”的理念,展现了和睦共处的实践路径:爱甸苑6号楼的12户居民共处十几年,通过“共商共议”解决楼道安全隐患,制定“互帮互助”约定,形成了“邻里亲和、和谐和谐”的“大家庭”氛围。这种和睦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有事儿大家帮”,居民们积极参与与社区事务,用行动诠释了“和而不同”的真谛。在广泛的层面上,和睦共处要求尊重多样性,包容不同观、文化和生活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 维护共同、促进共同发展,需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基础,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新安全观强调安全具有普遍性、平等性与包容性,摒弃“绝对安全”“零和博弈”思维,主张各国共同参与安全事务、共享安全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将安全与发展视为有机整体,倡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格局,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世界。这一理念体系为中国及国际社会提供了处理安全与发展的根本遵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