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风建设关乎党的执政根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正风肃纪的“金色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抓作风建设,开创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局面,但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唯有推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常态长效,才能守住作风建设成果。推进这一过程,需立足思想根基、制度保障、实践导向协同发力,让纪律规矩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深化理论武装与分层教育,筑牢“学纪知纪”思想根基。 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基,学纪知纪首先要从思想源头抓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突出重点群体的教育引导。这要求我们既要强化理论灌输,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穿始终,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推动深学细悟;又要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避免“一刀切”式教育。唯有把普遍教育与精准滴灌相结合,才能让纪律规矩入脑入心,从根本上夯实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唯有把握“以上率下”的核心要义,才是真正彰显抓牢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 健全制度体系与刚性执行,构建“明纪守纪”长效保障。 常态化长效化离不开制度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近年来,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一系列制度相继出台,为作风建设划定了“红线”。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若仅停留在纸面,便会形同虚设。鲜活的案例时刻警醒我们,党纪面前切不可心存侥幸。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一方面要完善配套机制,结合实际细化落实举措,让制度更具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督问责,对违反规定的行为露头就打、寸步不让,形成“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震慑效应。同时,建立“学—警—改—固”闭环机制,将教育成果、监督发现问题转化为制度完善的动力,让制度真正成为约束行为的“硬杠杠”。 聚焦实践融合与常态监督,推动“纪行合一”落地见效。 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最终落脚点,是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作风建设不能脱离中心工作,而应有机融入日常。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连续140个月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精神情况,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这种“钉钉子”精神,体现在对反复出现问题的持续整治上,体现在对“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的精准打击上,更体现在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传导效应上。通过经常分析作风状况、掌握苗头性问题,实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促使党员干部在实苦干实干中锤炼作风,在服务群众中增强党性,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常态长效是必由之路。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常态化长效化,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只要我们持续深化思想教育不松懈、健全制度执行不含糊、聚焦实践发力不停步,就一定能不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让清风正气充盈各级党组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