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承担着众多政策落实与民生服务的重要任务。然而,形式主义如同一团沉重的乌云,长久以来笼罩在基层上空,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已成为当下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激发基层活力的迫切需求。 形式主义在基层的表现形式多样,文山会海便是典型之一。基层干部常常被淹没在大量的文件和会议之中,一份份冗长的文件,一场场重复的会议,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文件只是简单转发上级内容,缺乏针对本地的实际指导意义;有的会议主题不明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这些形式上的工作,真正用于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被严重挤压。 此外,过度留痕的要求也让基层苦不堪言。为了证明工作的开展,基层需要准备大量的照片、表格、记录等资料。从活动现场的拍照到工作台账的整理,每一个环节都要留下痕迹。这种过度留痕不仅增加了基层的工作负担,还导致了工作重形式轻实效。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完成留痕任务,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资料整理上,而忽视了实际工作的推进。 形式主义还表现为不切实际的任务指标。上级部门在制定任务时,有时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和能力,下达的任务指标过高、过急。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一些应付性的措施,如虚报数据、弄虚作假等。这不仅影响了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形式主义在基层的滋生,有着复杂的原因。从思想层面来看,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过于追求表面的政绩和形象工程,忽视了实际工作的效果。他们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形式上的宣传和展示上,希望通过形式上的成绩来获得上级的认可和晋升的机会。 制度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过于注重形式和指标的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实际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基层干部为了应对考核,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形式上的工作上。同时,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畅,也容易导致工作重复、交叉,增加了基层的工作负担。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形式主义的思潮和做法容易传播和扩散。一些地方为了迎合上级的要求或社会的关注,盲目跟风,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和项目,进一步加重了基层的负担。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的核心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工作的成效应该体现在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上。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上,切实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 其次,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注重考核实际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减少对形式和指标的过度依赖。同时,要简化考核程序,避免频繁的考核和检查,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再者,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避免工作重复和交叉。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的工作负担。 此外,还要加强监督问责。对形式主义问题严重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责任,形成有效的震慑。同时,要畅通基层干部的反映渠道,鼓励他们敢于对形式主义说“不”,积极为基层减负建言献策。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破除形式主义的枷锁,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基层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