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直面群众、扎根基层的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思想上的“大扫除”,更是一次行动上的“定盘星”。这些规定看似针对作风建设,实则为基层工作划定了价值坐标,让我对“为民服务”的初心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为日常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行为指引。 学习八项规定,首要收获是思想认识的“再校准”。过去在工作中,偶尔会陷入“重形式轻实效”的误区,觉得一些会议、台账做得规范就是工作到位,却忽略了群众的真实需求。而八项规定强调“精简会议活动、改进会风文风”,直指形式主义的痛点,让我彻底转变了认知:基层工作的核心不是“做给上级看”,而是“办到群众心坎里”。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是家长里短的琐事、民生保障的实事,只有抛开形式主义的包袱,把时间和精力真正投入到走访入户、倾听诉求上,才能摸到群众的“脉搏”,找准工作的“方向”。这种思想上的转变,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区工作者的价值不在于“表面光鲜”,而在于“群众满意”。 八项规定对工作作风的规范,更让我体会到“求真务实”的分量。规定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深入基层调研”,这些要求与社区工作的本质高度契合。社区作为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每一分钱都关乎民生福祉,每一次调研都关联着政策落地的效果。学习后,我更加注重在工作中践行勤俭节约的理念,无论是办公用品的采购使用,还是社区活动的筹备组织,都坚持精打细算、物尽其用,把节省下来的资源用在帮扶困难群众、改善社区环境等关键处。同时,我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摒弃了“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的惰性,主动迈开步子走进楼栋、走进家庭,与居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养老、就业、邻里矛盾等方面的急难愁盼。这种作风的转变,让工作更接地气、更具实效,也让群众与社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最让我触动的是,八项规定传递的“为民情怀”为社区工作注入了持久动力。规定看似严苛,实则饱含对群众的敬畏之心,要求党员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社区工作中,我们每天面对的是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青少年的成长困惑、上班族的生活难题,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却是群众最关心的“大事”。学习八项规定后,我更加注重在服务中体现温度,对待群众的咨询耐心回应,对待群众的诉求及时办理,对待群众的建议虚心接纳。不再把工作局限于“完成任务”,而是主动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群众感受到社区的温暖。这种服务理念的升级,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也让我在工作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而是党员干部的“终身必修课”。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我们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今后,我将把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务实的作风、更饱满的热情、更贴心的服务扎根基层,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让社区真正成为群众的“幸福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