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真章:绘就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温暖底色 两会帷幕落下,余音回响。其中关于“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论述,再次为我们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行走在今日的中国城市,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种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正在悄然发生。城市治理的篇章,不再仅仅满足于高楼大厦的宏伟叙事,而是更多地着墨于街巷胡同的细微之处,致力于让生活其间的人们感受到触手可及的便利与温暖。 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治理理念的“升维”。许多地方正主动打破“重建设、轻管理”的旧有惯性,将治理环节前置。例如,一些城市在新开发片区规划阶段,便同步统筹未来的市容管理、交通组织和社区服务,力求“建管无缝衔接”。更有地区积极探索“城市更新+基层社会治理”一体化模式,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同步嵌入党群服务中心、邻里驿站等公共服务空间,实现了“硬件”提升与“软件”优化的同频共振。这种前瞻性的布局,正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 同时,治理手段的“智慧”赋能,为精细化注入了强劲动力。过去,面对流动商贩、违章停车等动态难题,常常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的循环。如今,如罗店镇的了“罗南夜市”,整合市政、交通、市容等多部门资源,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重现人间烟火气。从“井盖、路灯、垃圾桶”等城市部件的数字化建档管理,到运用大数据分析预判交通拥堵点、优化信号灯配时,科技正让城市管理变得耳更聪、目更明,反应更迅捷,让过去许多“看不到、管不好”的盲区死角得到了有效关照。 尤为可贵的是,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正在形成。各地涌现的“乡村规划师”制度,邀请专业人士与居民共同谋划身边微空间的改造;12345,成为了连接政府与市民的桥梁,让社情民意的上传下达更为畅通;而“市民随手拍”等应用,则激发了公众参与城市监督管理的热情。这些探索表明,当市民从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城市才能真正焕发出内生的活力与和谐。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两会精神的落实,最终要体现在城市每一天的顺畅运行与每一位市民的切身感受上。我们坚信,当治理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角落,当城市的温度体现在每一处细节,这样一幅用“绣花功夫”绘就的现代化图景,必将更加精彩、更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