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工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的关键所在,绝不能被形式主义束缚手脚。我们要站在政治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减增效”,让基层减负真正落地见效。基层减负绝非“零负担”,而是一道考验执行力的高质量减法题,核心在于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但现实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负担,让不少基层干部不堪重负:过重的工作压力、繁杂的非必要事务,不仅打乱了基层工作的正常节奏,更成为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拦路虎”。重压之下,部分基层干部陷入“疲于应付”的困境:为了满足上级要求,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打造“面子工程”、堆砌“纸上政绩”。为了让考核更具体、工作可追溯的“痕迹管理”,变成只重“痕迹”不重实绩,最终演变成“不问群众呼声、只查材料完备”的形式主义乱象。其实,基层减负的本质是“精兵简政”:通过减掉肩上多余的累赘、不必要的虚功,为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有效时间与精力,让他们能聚焦核心职责、扛起担当使命,把更多心思和功夫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真正为人民“负重”前行,这才是“以减增效”的应有之义。 “以减提质”,答好基层减负的加减答卷。基层减负绝非“一减了之”的简单操作,必须树立“上下一盘棋”的系统思维。既要合理压缩非必要的督查检查考核频次,也要推动同类考核项目的整合简化,避免重复折腾。为基层松绑,核心不只是减少工作量,更关键在于优化工作全流程,砍掉那些冗余繁琐的环节。现实中,基层人员常被各类报表、会议缠住手脚,这些看似“必需”的任务,不少实则是重复劳动,白白消耗着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基层减负不能只做“减法”,更要答好“加法”。这里的“加法”,指向的是服务群众、践行使命的担当升级。对基层干部而言,卸下不必要的包袱,绝非减少责任、弱化担当,而是为了更高效地扛起主责主业:轻装上阵才能聚焦核心任务,提升工作质效,真正干出实绩。 “以减赋能”:让基层干部铆足干劲。基层减负绝非浅尝辄止的表面功夫。要彻底刹住形式主义歪风,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找准解决实际问题的发力点与突破点,挖出问题背后的本质根源,才能精准施策、靶向破题。长期以来,部分基层干部被困在多重压力中:繁重的工作任务压得人喘不过气,有限的发展空间让人看不到希望,微薄的福利待遇难以解除后顾之忧。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免出现“占着位子不干事”的消极现象。要扭转这一局面,不能只靠“压担子”,更要注重“给动力”,以“减”为基、以“赋”为要,为基层干部注入干事活力。一方面,要树立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在职级晋升、干部选拔中向一线倾斜,让优秀基层干部有奔头;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与轮岗锻炼,帮助基层干部提升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练就过硬本领。另一方面,要推动激励机制与容错纠错机制落地见效:及时表彰那些政治坚定、敢于担当、迎难而上、苦干实干的基层干部,让实干者得实惠;为敢闯敢试者撑腰鼓劲,解除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