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沈大地上,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如旗帜般矗立,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以赤诚之心书写着新时代党建工作的生动篇章。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鞍山市委原常委、组织部原部长韩铁强同志,便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事迹,闪耀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光芒,彰显了党务干部的时代风采。 一、实干担当,使命在肩的“深耕者” 什么叫“把党交给的任务做到最好”? 韩铁强用脚步写答案。2008年,转战组织工作新战线。老百姓的难处、党员的困境、基层党组织的短板,他不是听汇报听来的,而是在院坝里、楼道口、百姓家中“聊”出来的。没有声势浩大的口号,只有俯身向地的真诚。发现问题只是起点,解决问题才是担当。“党员服务作用弱”,就建工作室;“缺少阵地”,就把党支部建在楼院里、党员家中。他推动成立的“党员365工作室”“楼院党支部”,像一颗颗种子,在社区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如今覆盖全区的“党员家庭代办站”体系——1862名代办员,年均服务5000多次,把“有难事急事找党员”变成老百姓最真实的信任。他把任务当使命,把岗位当责任,用最朴实的行动告诉我们:最好的落实,是走向基层。 二、创新机制,工作改革的“先行者” “选准人、用好人是对党忠诚的直接体现。”韩铁强的这句话掷地有声,道出了组织工作的核心要义。他力推的“抵近式考核”,绝非简单的工作方法创新,而是一场深刻的干部考评理念革命——它彻底打破了政绩“大锅饭”,摒弃了“平衡照顾”的旧思维,真正让选人用人回归“实干实绩”这个唯一标准。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永远闻不到车间里的机油味,也感受不到稻田里的稻花香。韩铁强将考核现场搬到发展一线,采用“化整为零、见缝插针”的灵活方式和“四不两直”的务实作风,正是在搭建一座连接组织考察与干部实绩的“真实桥梁”。这座桥梁,让群众的评价、企业的感受成为干部考核的“硬指标”,让干部的“画像”更具颗粒度、更富生命力。 三、心系民忧,深入群众的“贴心人” “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韩铁强同志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为这句话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一场急雨,他蹚进百姓漏雨的家中;一处尾矿坝,他顶着风雨细致查险;一部电梯,他牵线搭桥圆了老人二十年心愿;一纸许可,他现场办公破解企业燃眉之急——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恰恰诠释了什么是“把为民服务印刻在心上”的公仆本色。韩铁强始终秉持“坚决不搞形式主义”的工作原则。他调研“不打招呼”,就怕给基层添负担;推动“村企联建”,拒绝“雷声大雨点小”,而是精准推出“八项服务”“八个帮助”的具体举措;对企业承诺“只要合规就来推动”,三天内就带部门现场办公。这一切彰显的是一种“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一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公仆情怀。 四、清正廉洁,公仆本色的“模范者” 韩铁强的名字里有一个“铁”字,而他的一生,正是用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信仰,铸就了组工干部那一块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他的办公室与宿舍“两点一线”,陈设简朴、拒绝私交,不是无情,而是对“公”字最深的敬畏。他把“公事公办”作为原则底线,把“待己严、待人公”刻入骨髓,在人情社会中毅然选择用纪律筑起一道清廉的屏障。他注重家风建设,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他推崇“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拒绝热衷人际、沉心业务、奉献实干。他把时间最终定格在深夜的一句“我再研究研究”,仿佛是用生命最后的灯火,照亮“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这十二个金字的真正含义。 韩铁强同志的事迹,生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高尚情操。他是新时代辽宁党务工作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我们应当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立足本职岗位,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