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八十年风雨兼程,那段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抗战岁月,早已凝结成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底色。当历史的光辉照进现实,我们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从中汲取“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团结一心、必胜信念”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不断迈进,以伟大的抗战精神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以爱国情怀凝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民族合力。抗战时期,党政军民不分党派、民族、阶层,中华儿女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决绝,汇聚成抵御侵略的磅礴力量。今天,这种根植于血脉的爱国情怀仍是凝聚人心的“黏合剂”。从脱贫攻坚战场上“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到疫情防控一线“逆行出征”的壮举;从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执着,到青年一代“强国有我”的担当,无数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二字的千钧重量。新时代的爱国,是立足岗位的尽职尽责,是面对风浪的挺身而出,是把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洪流的自觉,亿万人民的“小我”之力,正铸就民族复兴的“大我”之基。 以民族气节锻造“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脊梁。杨靖宇将军在草根树皮中坚持,赵尚志率队在林海雪原孤军奋战,八女投江的慷慨悲歌……先烈们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这种气节,是面对强敌时的不屈,是捍卫尊严时的坚守,更是时代考验中坚持原则的底气。今天,虽然我们已远离枪林弹雨,但“气节”依旧是时代的标尺。面对科技“卡脖子”难题,科研工作者以十年如一日的韧劲攻坚克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面对社会不良风气,勇敢者挺身而出,守护公序良俗。无数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概,在新时代的“战场”上续写英雄故事。 以必胜信念照亮“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的复兴之路。抗战初期,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最后的胜利必然是中国的”,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成为支撑我们走过最艰难岁月的精神支柱。今天,阅兵式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呐喊在天安门广场回荡,提醒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仍需坚定信念。脱贫攻坚八年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靠的正是“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新冠疫情防控中,我们以“坚持就是胜利”的执着,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信念的力量在于它能在迷茫时指明方向,在疲惫时注入动力。民族复兴的梦想,需要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