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大敌。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才能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服务群众的实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视察甘肃时强调,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整治形式主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事关党和国家治理效能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多项措施,着力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为推动工作提供了制度遵循。各地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文件、压缩会议规模、清理过度考核检查等,实实在在为基层减轻了负担。许多干部直言,表格少了,见群众的次数多了;会议精简了,服务企业、服务百姓的时间更多了。这一少一多的变化,折射出整治形式主义取得的实际成效,也印证了“为基层减负”是群众和干部的共同心声。 形式主义的根源在思想,症结在作风。长期以来,部分部门热衷于留痕管理、材料堆砌,把痕迹当成政绩,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表格、汇报和迎检,出现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这种不良风气不仅挤压了干部为民服务的时间,更削弱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真正纠治形式主义,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理论武装,让党员干部明白整治形式主义不是减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担当作为。 在社区治理中,这一要求尤为迫切。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服务居民、化解矛盾、推动治理的重任。然而在一些地方,社区干部仍被繁琐的台账和频繁的检查所困扰,无暇深入楼栋、走进群众,导致一些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近年来,通过推进“三驾马车”机制,强化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联动,如果仍然依靠“层层发文”推进,往往事倍功半。而在党建引领下,发挥居民自治和社会协同的力量,就能把复杂问题分解到每一个“治理细胞”,真正实现社区事务“共建共治共享”。这正说明,形式主义越少,基层治理的动力越足。 减负不是简单地减少文件会议,而是要推动机制创新。近年来,各地在减少督查考核频次的同时,也探索通过“派单+接单+评单”的机制,把群众的诉求转化为干部的任务清单,让干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为民解忧的实事中去。这种机制不仅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变化。群众看得见干部的身影,问题能更快得到解决,对基层治理的信任和支持就更强。 当然,形式主义的根除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往往具有顽固性、反复性,需要久久为功。必须在制度建设上持续发力,推动为基层减负常态化、长效化。要进一步明确基层权责边界,科学合理下达任务,避免“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减轻负担,杜绝一些政务APP、微信群异化为新的形式主义。还要强化监督问责,把那些层层加码、搞形式走过场的行为严肃纠治。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坚持以上率下、久久为功,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心思用在谋发展、解民忧、促和谐上。让干部敢于担当、乐于作为,人民群众才能收获更多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这正是全面从严治党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落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