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余载风雨如磐,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从未在民族记忆中褪色。当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工作、生活,不应忘记,正是无数先烈以生命铸就的钢铁长城,换来了今天的安宁与希望。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迸发出的不屈意志,是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家国情怀,更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永恒力量。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从卢沟桥的枪声到南京大屠杀的悲鸣,从平型关大捷到台儿庄血战,从敌后游击到正面战场,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至最后一刻,赵一曼同志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浩气长存……这些名字背后,是千千万万普通士兵与百姓的牺牲与坚守。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什么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气节。 伟大的抗战精神,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更体现在全民动员、同仇敌忾的团结之中。工人加班加点支援前线,农民节衣缩食保障供给,知识分子以笔为枪唤醒民众,海外华侨倾囊相助……这种全民族空前团结的力量,是战胜强敌的根本保证。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沉沦到奋起的历史转折。 今天,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虽不再面临枪林弹雨,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依然充满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虽不在战场,却同样肩负使命。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是简单地追忆过去,而是要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转化为立足岗位、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或许不会面对生死抉择,但严谨细致的态度、攻坚克难的勇气、团结协作的意识,正是抗战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无论是技术创新中的反复试验,还是项目推进中的通力合作;无论是面对压力时的坚韧不拔,还是服务群众时的无私奉献,都是对“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精神的最好传承。 铭记,是最好的致敬;践行,是最深的缅怀。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不只是为了重温历史的荣光,更是为了让那股不屈的精神融入血脉,成为推动国家前进的内在动力。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每一次迎难而上的突破,都是对历史最响亮的回答。 民族复兴的蓝图正在铺展,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光荣而艰巨。让我们以史为鉴,不忘初心,将伟大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告慰那些长眠于山河之间的英灵——这盛世,如您所愿;这未来,由我们共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