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曾是基层工作的生动写照。但一度泛滥的形式主义,让这根 “针” 不堪重负 —— 繁琐报表、频繁迎检、重复台账,将基层干部困在 “文山会海” 与 “痕迹管理” 的漩涡,难以聚焦服务群众的核心职责。基层减负这场自我革命,正是要拨开形式主义迷雾,让基层工作回归务实本真。 基层减负的核心,是破除 “重痕迹轻实效” 的顽疾。过去,不少基层陷入 “牌子满墙、材料成山” 的怪圈:某社区曾挂各类标识牌 40 余块,干部日均两小时整理迎检资料;某乡镇干部一天接到 6 个交叉报表通知。如今减负政策落地,各地掀起 “清牌减表” 热潮:湖北恩施州整合 23 类政务服务,社区台账减少 60%;山东滨州实行 “会议审批单” 制度,乡镇干部月均参会时长缩短 8 小时。这些变化优化了效率,让干部从 “纸上忙” 转向 “实地干”。 基层减负的关键,是以 “减法” 换 “加法”,激发担当动能。减负绝非减责任,而是剥离无效事务让干部聚焦落实。浙江衢州 “无会周” 让干部深入田间,半年解决民生问题 320 余个;四川成都 “综合查一次” 改革,使企业迎检次数减少 70%;云南怒江干部用减负腾出的时间开展技能培训,带领 2000 余户村民通过种植、旅游增收。数据显示,全国基层督查考核事项较 2019 年减少 90% 以上,超九成干部称 “有更多时间服务群众”,减负成效正转化为民生实效。 基层减负的长远,在于构建 “长效常治” 防线。形式主义易反弹,需制度与技术双重保障:新疆建立乡镇权责清单,明确 7 大类 89 项职责,杜绝 “责任甩锅”;湖南设 “基层负担监测点”,对反弹问题 “露头就打”;中央 2023 年以来曝光 30 余起典型案例,形成震慑。广东 “粤省事”、上海 “一网通办” 等平台实现数据 “一次采集、多方复用”,让 “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 “神经末梢”,减负是回归初心的新起点。当报表少了、会议短了,干部脚步更稳地迈向群众;当责任清了、服务实了,群众获得感更真切。唯有持续以制度破形式主义,以实干激活基层活力,这根 “基层之针” 才能绣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美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