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房中的红光闪烁,显影液里逐渐浮现的不仅是日军的暴行罪证,更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不屈精神。两部影片通过不同的镜头语言,让历史真相在八十年后依然灼痛人心。
2025年上映的《南京照相馆》与《731》,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以血泪交织的影像叙事,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惨痛的历史现场。
它们不是简单地重现苦难,而是通过艺术的真实再现,完成对民族创伤记忆的深刻打捞与精神重塑。这两部作品共同构成了对历史真相的双重显影,照亮了那些几乎被时间湮没的黑暗角落。
一、 历史细节的显影,小人物见证大历史
《南京照相馆》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后,一群普通百姓藏身于“吉祥照相馆”,通过保护日军暴行罪证实现从被动求收到主动觉醒的过程。
影片中,邮差阿昌从最初的怯懦求生转变为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罪证底片。照相馆老板老金沉默寡言却心思缜密,为保护罪证底片和妻儿牺牲生命。
这些角色没有宏大的英雄主义光环,却因真实而更具感染力。他们的转变轨迹生动展现了普通人在极端恶境下的心理及行为嬗变。
二、 暴行真相的揭露,罪恶永远无法掩埋
《731》则聚焦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暴行。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这支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以“给水防疫”为名,秘密进行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研究,大肆抓捕平民进行活体实验。
电影通过具体的实验场景、个体的苦难经历,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影像记忆。影片中,细菌注射、冰冻实验等场景让人不忍直视,却正是历史真相的一部分。
三、 记忆传承的使命,胶片成为历史铁证
《南京照相馆》中,胶片成为记录日军暴行的关键证据。这部电影的原型是南京“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保存日军暴行照片的真实故事。
1938年1月,年仅15岁的罗瑾在冲洗日军胶卷时,发现记录大屠杀暴行的底片。他偷偷加印了30余张照片,并精选16张制作成相册。这本相册最终成为南京审判战犯法庭上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电影通过照相馆这一空间,赋予了三重象征意义:它是生死避难所,是抵抗策源地,更是历史记忆池。在这里,相机从记录工具蜕变为反抗的武器,照片从生活瞬间的定格变为侵略者的罪证。 四、 民族觉醒的历程,从历史伤痛到精神重塑 两部影片都超越了传统战争片的二元叙事,在生死夹缝中展开复杂的价值伦理建构。《731》通过“饭车”、“圣经”、“钥匙”等小物件为叙事支点,在碎片化的场景中编织出完整的苦难图景。 《南京照相馆》则通过微观细节叙事,将南京大屠杀这一宏大历史事件演绎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真实底片。这些艺术处理方式让历史记忆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成为当下可感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这些影片不仅是为了揭露暴行,更是为了唤醒当代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和平的守护。《731》的创作团队明确指出,拍摄此片不是为了故意展览伤口,也不是在煽动仇恨,只是为揭示历史真相。
电影院里的灯光亮起,历史却在心中长明。《南京照相馆》结尾,真实照片中的断壁残垣与今日南京梧桐荫下的街景重叠;《731》片尾那些被呼唤的名字,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历史存在的一种证明。
胶片会褪色,记忆会模糊,但显影历史的活性酶就在每个观者心中。八十年过去了,南京城的梧桐树更加茂盛,哈尔滨平房的实验室遗址依然肃穆。
这些地方提醒着我们: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