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3 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带领我们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为当下与未来指明方向,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当大会现场的目光聚焦于阅兵方阵,那整齐划一的步伐踏响大地,如惊雷般唤醒了每个中国人心底的记忆与自豪。遥想 80 年前,中国军民靠着简陋的武器、血肉之躯抵御侵略者,“小米加步枪” 的艰难岁月里,多少先烈怀揣着 “保家卫国” 的信念前赴后继;而如今,人民军队的崭新面貌,正以跨越时空的对比,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蜕变。 看那钢铁洪流般的装备方阵缓缓驶过,15 式轻型坦克身披迷彩,在复杂地形中依旧稳如磐石,它的轻量化设计与强大火力,既适配高原、丛林等多样作战环境,更彰显着我国装甲技术的自主突破;无侦 - 10 无人机展翅掠过,流线型机身与先进侦察系统完美融合,能在万米高空精准捕捉信息,这份 “天眼” 实力,是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攻克技术难关的成果;东风系列导弹昂首挺立,导弹车列阵如钢铁长城,从近程防御到洲际威慑,每一款型号的背后,都是我国航天材料、制导系统等领域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这些装备不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的 “国之重器”,是人民军队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实底气。 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阅兵中展现的体系化作战能力 —— 空中梯队的歼 - 20 隐身战机编队呼啸而过,其隐身涂层、航电系统均实现 100% 国产化,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地面防空系统与雷达预警装备协同联动,构建起无懈可击的立体防御网络;后勤保障车辆搭载的智能补给系统,让 “打胜仗、保供应” 有了更坚实的科技支撑。这一幕幕,不仅是军事实力的直观呈现,更是我国科研体系从 “单点突破” 到 “系统集成” 的生动证明。曾经,我们在武器装备、核心技术上处处受制于人;如今,从芯片研发到航空发动机制造,从无人作战系统到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中国已凭借自主创新,在多个关键领域打破国外垄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科技强军之路。 看着子弟兵们挺拔的身姿、坚毅的眼神,听着装备引擎的轰鸣声震彻云霄,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心底喷涌而出。这自豪,源于 80 年风雨兼程中,我们从 “受欺凌” 到 “强国防” 的惊天逆转;源于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攻坚克难,让 “中国智造” 闪耀世界;源于人民军队始终初心如磐,用过硬实力守护着万家灯火。这份自豪,不是恃强凌弱的骄傲,而是对历史的告慰 —— 告慰那些长眠的先烈,他们当年期盼的 “强大中国”,如今已然屹立东方;更是对未来的自信 —— 我们有能力捍卫和平,有底气守护民族复兴的成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壮丽史诗。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这是对那段历史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抵御了侵略者的铁蹄,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胜利,不仅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更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篇章。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保卫世界和平、拯救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孤立中独善其身,各国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包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阅兵展现的科技实力、军事实力为底气,以伟大抗战精神为动力,紧密团结起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更多力量,让和平之光永远照耀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