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攻坚、城市高质量发展蝶变、作风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之年。站在民族复兴新的坐标点,我们既需要从伟大胜利中汲取精神动能,又必须在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基层减负破题中展现新作为。铭记历史、观照现实、远观未来,三者交汇成一条清晰主线:以史铸魂、以实立政、以减赋能,才能把抗战精神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一、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八十年前,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今天回望,胜利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山河重振,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些精神基因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疫情防控中逆行而上的“白衣长城”,乡村振兴一线挥洒汗水的驻村干部,城市更新现场昼夜鏖战的建设者,都是抗战精神在当代的生动投射。把历史记忆固化为信仰坐标,把抗战精神细化为价值标准,就能在风险挑战叠加的新征程上,不断激发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动力。 二、以高质量城市治理书写发展新篇章 城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阵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主线,部署了空间优化、功能完善、韧性提升、文化赓续等六大任务。落实的关键在于“三个转换”:一是开发思维向运营思维转换,摒弃“摊大饼”式扩张,更多采用微循环、微更新、微治理,让老城焕发新活力;二是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换,发挥基层党组织轴心作用,整合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等主体,构建“红色物业+网格议事+志愿服务”的共治链;三是规模驱动向韧性驱动转换,把海绵城市、分布式能源、数字孪生技术嵌入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提升极端天气、突发事件的应对弹性。通过治理理念、模式、工具的系统性重塑,城市才能真正成为高品质生活的载体和高水平开放的枢纽。 三、以“减”促“加”激发基层末梢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减负不是简单减数量,而是为基层干部“加”时间、“加”能力、“加”干劲。一是“减”痕迹留迹,推广“一表通”数据共享,杜绝重复报表、多头打卡,让干部从“指尖上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二是“减”督查过频,建立年度督查检查考核事项清单,凡未列入的“一票否决”,确保基层把更多精力用在抓落实、解难题上;三是“减”责任转嫁,厘清“属地管理”与“部门主管”边界,配套建立事项准入、资源下沉、权责对等三项机制,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当基层摆脱无谓事务缠绕,就能把“时间红利”转化为“创新红利”,在党建引领、公共服务、矛盾化解等方面迸发更大创造力。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城市因治理而繁荣,基层因减负而鲜活。把抗战精神铸入灵魂,把高质量发展融入血脉,把减负赋能做到极致,我们就能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