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强化监督执纪,有效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要落实作风建设政治责任,严负其责、严管所辖,以铁规矩锻造好作风,推动党员干部干担当作为、为民造福。基层干部作为基层社区治理的“操盘手”、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守门人”,其作风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与社区发展成色,必须从筑牢思想、约束制度、群众监督这三个维度同时发力,让清廉作风融入基层治理血脉,为基层发展注入强效“廉动力”。 破除思想“迷瘴雾”,筑牢信仰“压舱石” “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防则无所不为。”基层干部们身处服务群众的一线,面对补助发放、固定资产处置等“微权力”诱惑时,倘若思想“总开关”产生了松动,则极易滋生“微腐败”。在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由于纪法意识淡薄,将“公权” 当“私权”,截留挪用补助金、违规处置集体资产,严重损害了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因此,要把纪检法规教育纳入基层干部培训的“必修课”,以“身边事”警示“身边人”,让党员干部们做到明底线、知敬畏。同时,深入挖掘廉洁文化资源,将家规家训与新时代廉洁要求结合,打造“清廉文化长廊”“清风广场”等阵地、举办“廉家风”等活动,让干部们在耳濡目染中厚植清廉基因,从“要我廉”升华为“我要廉”。 打破监督“软约束”,扎紧制度“铁笼子” 然而“微权力”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很大,制度执行上往往存在“挂空挡”、“打折扣”等问题,为“微腐败”的滋生留下空间。推动基层干部廉洁,关键在于将“软约束”转化为“硬效能”。推行“清单化”管理。每季度事务决策、资产管理、政策落实等重点领域的权力事项,编制《基层干部履职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公开权力与资金运行流程,让人民群众能看懂、会监督。深化“三务公开”标准化、制度化建设。针对人民群众强烈反映的财务不透明问题,建立财务“季度质询会”制度,由监督委员会成员、居民代表现场“出题”,书记与班子成员们“答题”。同时加强资金使用规范化透明化,运用智慧网络平台监管,将补助资金发放、工程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等数据实时上传系统,通过AI比对警示异常情况,从而实现由“事后查”向“事前防”的监督转变。 激活监督“神经梢”,架起群众“连心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的监督是遏制基层腐败最有效的力量。扎紧制度铁笼,必须打破“最后一公里”的监督壁垒,让人民群众从监督的“旁观者”变为实实在在的“参与者”。 要建强基层群众监督队伍,确保监督“零距离”。首先要畅通“线上+线下”举报渠道,在各基层单位设置“监督意见箱”,开发基层监督微信小程序平台或app,群众可随时拍照反映问题,实现“指尖上的监督”。其次要将廉洁情况纳入基层干部考核“硬指标”,实行退出机制,对违反《规定》的干部,视情节轻重给予口头批评教育、岗位调整、党内处分等,形成“查处一个、震慑一片”的警示作用。 “清风正气满乾坤,朗月明辉照九州。”唯有让基层干部们始终牢记“手中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以清廉作风取信于民、以责任担当服务于民,才能真正将基层建设的蓝图变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景。
作者:阮雯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