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回复: 0

破茧方能成蝶,创新引领发展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4

主题

0

回帖

131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31
发表于 2025-8-27 08: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破茧方能成蝶,创新引领发展
“复活易得,精进难求。”这句俗语道破了生存与发展的本质区别。如同古画修复,拂去尘埃使其重现真容只是起点,赋予其契合时代的展示方式、让文化生命力绵延不绝才是更高追求。世间万物皆然,无论是传统技艺的薪火相传,还是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亦或是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仅满足于 “存在” 远远不够,唯有以创新为翼,才能突破瓶颈、实现质的飞跃。
创新表达载体,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传统技艺正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并非其价值褪色,而是传播方式与时代需求脱节。只有打破固有形式的桎梏,找到与当代人对话的新语境,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云南构树皮造纸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匠人王陶然另辟蹊径,将当地的山茶、杜鹃等真花真叶融入纸浆,再以白族扎染纹样为灵感设计图案,让一张张纸成为承载地域风情的艺术品。这些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走红市场,不仅让古老技艺重现光彩,更带动了当地手工艺人的增收。这印证了一个道理: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唯有不断创新表达形式,才能让文化传承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时代的温度。
创新产业模式,让乡村发展提质增效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让千万乡村摆脱了贫困的枷锁,但要实现从“脱贫”到“致富”的跨越,还需在产业发展上破旧立新。许多乡村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特色物产,却因分散经营、模式单一而难以形成竞争力。改变这种局面,关键在于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江苏长茂村曾长期困于“单打独斗”的农业生产模式,粮食产量虽稳但收益微薄。村两委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推行“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同时打造农产品深加工车间和电商直播间,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短短几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了几番,村民腰包鼓了起来,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这充分说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复制过往,而是要通过模式创新,让土地焕发新活力,让产业走出新路子。
创新帮扶机制,让民生救助精准暖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关注“够不够”、“适不适”的问题。过去,一些地方的救助方式存在“大水漫灌”的弊端,部门间信息壁垒导致救助不精准,单纯的物质帮扶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以机制创新提升救助效能。上海市长宁区探索建立的“社区救助顾问”制度,便是一次成功实践。通过整合民政、人社、卫健等多部门资源,组建专业顾问团队,借助大数据平台精准识别救助对象,不仅提供资金、物资等基础保障,更针对不同家庭需求定制“能力提升计划”“心理疏导服务”等个性化方案,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这种创新让救助更有精度、更有温度,真正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启航,到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再到新时代的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历史。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发展之路从无坦途,唯有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新勇气,才能在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新机。无论是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还是国家进步、民族复兴,都需要我们挣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创新之笔描绘发展新画卷,让“活好”成为每一份努力的最终注脚。





上一篇:锤炼过硬作风 践行初心使命
下一篇:破“形”立“实”,以制度之力为基层松绑赋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益添商城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5-9-11 08:29 , Processed in 0.186551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