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要“持续深化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近年来,中央先后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关于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工作方案》,打出“组合拳”。然而,一些地区口号式落实、材料式迎检、留痕式考核仍屡禁不绝,基层干部“5+2”“白加黑”换不来群众获得感,反而滋生“应付心态”。要破解这一顽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抓住病灶、精准施治,以务实举措为基层松绑赋能。本文试从“校准考核指挥棒”“压缩文山会海”“重构权责清单”三个维度加以论述。 校准考核指挥棒:让实绩跑赢“痕迹”。形式主义的土壤在考核异化。一些上级部门把“台账厚不厚、照片多不多、App刷没刷”当成衡量工作的金标准,导致基层“造景”“堆材料”花样翻新。整治之道,首在重塑科学评价体系。其一,突出“实绩权重”。对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核心指标,实行“结果回溯+群众评议”,把群众满意度、发展增量、矛盾化解率作为硬杠杆,弱化过程留痕比重。其二,推行“差异化考核”。尊重地区差异、层级差异,不搞“一刀切”。对偏远山区、民族地区允许“一县一策”,防止“发达地区模板”简单复制。其三,建立“正负清单”机制。对“填表报数、创建评比”实行年度限额管理,凡未纳入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的事项,原则上一律取消,确需开展的须报同级党委审批,并同步配套人财物保障方案,杜绝“事下人不下、责下权不下”。指挥棒一旦指向实干,基层干部才能从“表哥表姐”回归“服务员”,真正把精力用在发展上、把功夫下到群众中。 压缩文山会海:让时间回归一线。文件、会议泛滥是形式主义的“孪生兄弟”。有的乡镇一年接收上级文件上千份,参加视频会议超过200次,“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准备开会”。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抓落实沦为空谈。压缩文山会海,关键是建立刚性约束。一是总量控制。省级层面每年对发文件、开会议实行计划管理,对突破指标的部门和地市亮黄牌、发通报,必要时启动问责。二是前置审核。凡拟发文件、拟开会议,须由办公厅(室)进行必要性审查,看是否重复部署、是否可合并开展,坚决取消“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空转”行为。三是技术赋能。推广电子公文交换、视频“云会议”、在线督查系统,减少层层陪会、重复报数。对确需现场调研的,实行“组团式”“一揽子”下沉,做到“一次调研、多项覆盖”,最大限度降低基层迎检负担。当“文山”削平、“会海”退潮,基层干部才能迈开双脚走进田间地头,把政策温度传递到千家万户。 重构权责清单:让基层有权干事、有人干事。基层负担重的深层根源,在于权责失衡。“小马拉大车”导致“责任层层甩、权力寸寸收”。一些部门以“属地管理”之名,把安全生产、生态环保、信访维稳等无限责任压到乡镇,却又不给相应执法权、经费和编制,最终只能“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破解之道,在于以清单革命厘清边界。第一,建立“基层职责准入制度”。凡拟新增至乡镇、村(社区)的事项,须由职能部门提出权责匹配方案,明确人员、经费、培训、技术“四到位”,并经同级编制、财政、司法部门联合审核,报党委政府批准后方可下放。第二,推行“县乡一体执法”。整合县级部门执法力量,向乡镇派驻综合执法队,实行“乡镇吹哨、部门报到”,避免“看得见管不着”。第三,完善“编制周转池”。省级统筹5%左右的行政、事业编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任务重、人口多的乡镇予以倾斜,确保基层“有人干事”。同时,健全干部待遇向乡镇倾斜政策,落实职务职级并行、周转房、子女就学等保障,让基层干部“流汗不流泪”。权责对等、资源下沉,基层才能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治理效能才会真正提升。 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为基层减负,亦难毕其功于一役。唯有坚持系统施治、久久为功,以科学考核树导向,以精简高效腾时间,以权责匹配强保障,才能让基层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促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火热实践中。如此,党的执政根基将坚如磐石,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才会在广袤基层徐徐铺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