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疴除弊活源头——以铁腕整治形式主义激活基层新动能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形式主义是困扰基层的顽瘴痼疾,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干部手脚,消耗宝贵资源,疏离党群干群关系。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松绑,绝非一般性工作安排,而是一场关乎治理效能、人心向背的深刻变革。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钉钉子"的精神,坚决铲除滋生形式主义的土壤,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投身实干,方能激活干事创业的源头活水。 精准施治祛表象,聚焦"显性负担"做减法,破除文山会海"枷锁"。 形式主义最直观的表现是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检查等"显性负担"。具体而言:文牍主义盛行,文件照搬照转、层层加码,材料报表过多过滥;会议依赖严重,会议频次多、时间长、规模大、实效差;检查考核过滥,名目繁多、重复交叉、过度留痕。这些表象背后,消耗的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治标之策,在于重拳出击: 必须严控文件总量和篇幅,建立规范性审查机制,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大力精简会议,倡导"短实新"会风,能合并的合并,能视频的不集中;整合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事项,突出实绩导向,坚决纠正"材料论英雄"的偏差,让干部从"迎检达人"回归"服务能手"。 固本清源除病根,扭住"体制机制"关键点,铲除滋生形式"土壤"。 形式主义屡禁不绝,根源在于体制机制深层次问题:政绩观存在偏差,一些上级部门脱离实际下任务、定指标;权责匹配不科学,"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责任无限下沉而资源权力不足;工作方法简单化,习惯于"一刀切",缺乏分类指导。治本之要,在于深化改革: 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完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实干实效导向;厘清不同层级权责边界,建立健全责任清单,为基层赋权赋能;改进工作方法,坚持因地制宜,给基层留出更多政策落实的自主空间;畅通基层反馈渠道,建立形式主义问题识别和纠错机制,从源头遏制形式主义滋生蔓延。 激活动力促长效,树立"实干导向"风向标,营造减负增效"新生态"。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思想认识需深化,部分干部仍存在路径依赖;数字赋能待加强,技术应用未能有效减轻负担;容错激励不完善,干部担当作为后劲不足。长效之基,在于系统推进: 必须加强思想引导,推动各级干部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强化数字赋能,打通数据壁垒,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健全容错纠错和激励保障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大力选树宣传真抓实干典型,推动形成"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 "基层减负非一日之功,作风转变需久久为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激发基层活力的关键之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唯有以"精准施治"祛除表象,以"固本清源"铲除病根,以"激活动力"促成长效,方能彻底解除束缚基层的形式主义枷锁,让广大干部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抓落实、促发展、惠民生。让我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持续推进减负工作走深走实,让基层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