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下雨天眨眨眼 于 2025-8-21 13:24 编辑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束缚基层发展的沉重枷锁,为基层松绑减负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从制度层面出手,为基层治理“舒筋活血、卸压减负”。各地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真正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干实事。 精简文件会议,把基层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过去,基层往往陷入“文件如山、会议似海”的怪圈。文件频发却内容空泛,多是照搬照抄、缺乏实操性;会议一个接一个,规模大、陪会多、效率低,挤占了基层干部大量工作时间。《规定》直面这一痛点,明确提出实行文件总量控制和计划管理,倡导“短、实、新”的文风,杜绝穿靴戴帽、空话连篇;大力压缩会议数量、规模和时长,提倡合并开会、套开会议,严禁层层陪会。这些硬招实招,有望把基层干部从无效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 规范督查考核,真正为基层“松绑减压”。督查检查考核本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但在一些地方却异化为“材料竞赛”和“痕迹主义”。频繁检查、重复考核、过度留痕,重“迹”不重“绩”,甚至将开会、发文、笔记等作为评价标准,逼得基层忙于应付、疲于填表。《规定》坚决纠治这一偏向,明确要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严控频次和范围,注重实绩评价,摒弃“唯材料论”,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避免问责泛化简单化。只有这样,基层干部才能放下心理包袱,真正聚焦主责主业。。 厘清权责界限,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责任无限、权力有限”“小马拉大车”,是长期压在基层身上的结构性难题。基层事多人少、权责不匹配,一些上级部门还随意转嫁任务、下沉责任,导致基层不堪重负。《规定》致力于构建清晰的基层职责体系,推动制定权责清单,严禁部门随意向下摊派任务;建立健全清单外事项准入机制,规范各类工作专班、挂牌机构和证明事项,从源头上遏制负担增项。明确权责边界、强化资源保障,基层才能真正发挥主动性、激发创造力。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基层减负工作进入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各地各部门应当增强政治自觉,紧盯老问题和新表现,动真碰硬、久久为功,确保基层减负真正见到实效。唯有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负担中彻底解脱,他们才能更专注、更踏实地服务群众、干事创业,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