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 “前沿阵地”。然而,近年来形式主义的蔓延,让不少基层干部陷入 “文山会海”“过度留痕” 的困局,消耗了大量精力,却难有实效。破解形式主义难题,为基层 “轻装” 松绑,已成为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之举。 形式主义在基层的表现多样,且不断变异。有的地方考核 “唯痕迹论”,要求干部凡事留痕,一张工作照、一份签到表、一本台账成了衡量工作的 “硬指标”,导致 “材料做得好,不如台账编得妙” 的怪象;有的会议 “层层加码”,原本简短的工作部署,经过多级传达后变成冗长的会议,基层干部一天赶几场会,连深入群众的时间都被挤占;还有的 “指尖负担” 沉重,各类政务 APP、工作群层出不穷,干部需频繁打卡、上报数据,甚至深夜仍要应付 “紧急通知”,沦为 “手机管理员”。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看似 “程序合规”,实则背离了工作初衷,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以聚焦民生实事。 形式主义的危害,不仅在于消耗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更会割裂干群关系、阻碍政策落地。当干部把大量时间花在做台账、填表格上,就无暇倾听群众诉求;当政策执行停留在 “开会部署、发文要求” 的层面,就难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基层治理效率,还会损害政府公信力,让群众对政策落实失去信心。因此,破除形式主义困局,既是为基层干部 “松绑减压” 的迫切需求,也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 破解形式主义困局,需从制度、技术、理念三方面协同发力,为基层 “轻装” 提供坚实支撑。 在制度层面,要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破除 “唯痕迹”“唯数据” 的导向。应优化考核指标,减少不必要的台账检查和会议数量,将群众满意度、工作实效作为考核的核心标准。例如,部分地区推行 “无会周”“无文日”,明确规定非紧急事项不得占用基层干部休息时间,让干部有更多精力深入一线;有的地方简化考核流程,通过实地走访、随机抽查等方式了解工作实情,避免 “材料考核”“数字考核” 的形式主义,让考核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 “指挥棒”,而非基层的 “负担源”。 在技术层面,要借助数字化手段,为基层 “减负增效”。当前,部分地区存在 “APP 过多过杂”“数据重复上报” 的问题,本质是数字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应推进政务数据整合共享,打造统一的基层治理平台,实现 “一次填报、多方共享”,避免基层干部 “多头报送、重复劳动”。例如,某地整合民政、社保、医保等部门数据,建立 “基层治理大数据平台”,干部只需在平台上录入一次信息,即可满足多个部门的工作需求,大大减少了数据填报时间,让技术真正成为基层干部的 “帮手”,而非 “枷锁”。 在理念层面,要树立 “以人民为中心” 的工作导向,让基层工作回归服务本质。基层干部的核心任务是解决群众问题、服务群众需求,而非应付各类形式化工作。应引导基层干部转变工作理念,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走访群众、排查矛盾、解决难题上。同时,上级部门要转变工作方式,减少对基层的 “过度干预”,多倾听基层意见,多给予基层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让基层干部能够 “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形式主义的破除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唯有以制度之 “刚” 破除形式主义的 “虚”,以技术之 “智” 减轻基层的 “累”,以理念之 “正” 回归工作的 “实”,才能真正为基层 “轻装” 助力,让基层干部释放更多干事创业的活力,让基层治理焕发新的生机,为实现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