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绩观”正心 用“实干尺”丈量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履职的价值原点,更是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共产党人政绩观的本质特征,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从理论逻辑、实践要求和价值旨归三个维度,系统把握正确政绩观的深刻内涵,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从理论维度看,正确政绩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决定了共产党人的政绩必须立足于人民立场,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任何脱离群众需求的“形象工程”、违背客观规律的“速成工程”,本质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背离。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政绩的评判权在人民手中,只有将群众获得感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尺度,才能避免陷入“唯指标”的认识误区。 从实践维度看,践行正确政绩观需要构建科学的方法论体系。首先要建立需求导向的工作机制,通过常态化走访调研精准把握群众急难愁盼,使各项决策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其次要完善科学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重大事项充分论证评估,避免“拍脑袋决策”。再次要强化过程管控,建立任务分解、责任落实、跟踪问效的闭环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最后要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群众满意度、工作实效性、发展可持续性等作为重要指标,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 从价值维度看,正确政绩观最终要落实到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方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正确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既注重解决眼前问题,更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既关注看得见的成绩,更关注看不见的基础性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得到人民认可的实绩。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修好的必修课。只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才能在新征程上书写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这既是对党员干部政治品格的考验,更是对执政能力的检验。唯有以“政绩观”正心,用“实干尺”丈量,方能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交出无愧于时代的合格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