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回复: 0

从抗战烽烟中汲取穿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9

主题

0

回帖

8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5
发表于 昨天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四年浴血奋战,三千万同胞牺牲,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当硝烟散尽,那段浸透血泪的抗争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民族复兴的起点,更是照亮未来的思想火炬。
全民族的空前团结,是抗战胜利最厚重的底色。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击碎了亡国论的阴霾,也熔解了党派纷争的坚冰。从陕北窑洞的油灯到上海四行仓库的弹孔,从滇缅公路的筑路民工到华侨捐赠的战机,四万万同胞以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决绝,筑起比长城更坚固的精神防线。这种超越地域、阶层、信仰的团结,在平型关大捷的冲锋号里,在台儿庄巷战的大刀光影中,化作无坚不摧的力量。今天,面对科技封锁、贸易壁垒等新时代娄山关,唯有赓续这种团结基因,才能在百年变局中站稳脚跟。
军民同心的鱼水深情,诠释着人民战争的永恒真理。河北冉庄地道里的锅台暗门,沂蒙红嫂用乳汁救活伤员的粗瓷碗,延安纺车织出的军装布料,这些朴素的物件背后,是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当军粮的生死相依。日军曾感叹:想占领中国,先要战胜中国的农民。他们永远不懂,当军队把根扎在人民中间,就会生出燎原的力量。如今,从脱贫攻坚的田间地头到抗疫一线的社区网格,这种血脉相连的党群关系,依然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障。
科技自立与工业自强,是民族脊梁的钢筋铁骨。抗战初期,我们的士兵往往要几人共用一支步枪,而日军已装备机械化师团。正是这样的差距,让西南联大的师生在防空洞里坚持科研,让兵工厂的工人们在轰炸间隙赶制武器。从侯德榜发明 侯氏制碱法打破封锁,到黄旭华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用智慧挺起民族脊梁。今天,芯片研发、航天探索等卡脖子领域的突围,正是这场接力赛的当代延续。
历史从不简单重复,但精神永远一脉相承。当我们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到遇难者的累累白骨,在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触摸冻裂的步枪,在滇西抗战纪念馆仰望远征军的钢盔,那些镌刻在基因里的坚韧与不屈,总会在时代需要时苏醒。抗战启示我们:民族复兴从来不是轻轻松松的坦途,唯有以团结为盾、以人民为基、以自强为刃,才能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上一篇:从“小切口”着手写好作风建设“大文章”
下一篇:文件“瘦身”5000字,基层“增肌”100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益添商城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5-8-19 06:24 , Processed in 0.231019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