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在时代浪潮中的双重使命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如同坚固的基石,深深扎根于社会的各个角落;9500多万名党员则如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在各自的岗位上高高飘扬。这一基石与旗帜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组织力的核心密码。当新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不仅关乎党的执政根基,更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所在。回望党的百年征程,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延安的红色摇篮,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到脱贫攻坚的乡村一线,正是无数基层党组织的坚实支撑和广大党员的先锋行动,才铸就了今日中国的辉煌成就。历史与现实共同昭示:一个政党要永葆生机活力,必须让每一个细胞都健康强壮,让每一面旗帜都熠熠生辉。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执政大厦的"基石",其战斗堡垒作用首先体现在政治引领的"定盘星"功能上。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一些地方曾出现过"村委会比党支部说话管用"的现象,这正反映出少数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弱化。广东某村党支部通过创建"党员红色讲堂",每月组织村民学习党的政策,讨论村务大事,逐渐重塑了政治引领核心地位。其次,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体现在攻坚克难的"主心骨"角色中。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湖北战场上,武汉某社区党委组建15个党员突击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排查、封控和保供任务,生动诠释了"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的深刻内涵。最后,这种作用还表现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效能。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正是依靠街道社区党组织搭建的便民服务平台,才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这些实践表明,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执政根基才能坚如磐石。 党员作为党的肌体的"细胞",其先锋模范作用构成了党的先进性的微观基础。在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生命渠",用党徽闪耀的光芒照亮了脱贫之路;在江苏镇江,农业专家赵亚夫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间,用科技力量带动十万农民增收致富。这些优秀党员身上体现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政治品格。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三重维度:一是理想信念的"火炬手",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二是实干担当的"排头兵",在各自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三是作风形象的"代言人",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当每一位党员都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会产生乘数效应。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在科技攻关的第一线,在基层治理的细微处,都迫切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党员的行动力。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之所以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核心就在于激活了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深圳前海自贸区建设能创造"三天一层楼"的新速度,关键在于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娄山关""腊子口",唯有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冲不垮的堤坝",让党员队伍成为"压不弯的脊梁",才能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实践证明,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越是形势复杂,越需要彰显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基石不牢,地动山摇;旗帜无声,鼓舞万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要不断创新"互联网+党建"等新模式,使组织生活更有活力;要完善党员承诺践诺、积分管理等机制,让先锋模范作用可量化、可评价;要健全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的制度安排,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只有当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激流勇进的战斗堡垒,每名党员都成为奋勇向前的旗帜,我们党才能始终立于时代潮头,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新的更大奇迹。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未来的召唤;是庄严的承诺,更是行动的号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