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包袱”,而不是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不仅要剔除表面问题,更要刀刃向内深入剖析问题出现的根源,久久为功纠治顽疾,不断为基层干部松绑赋能。 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减“压力”增“动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深刻认识到,如不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基层减负只能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树立正确政绩观出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整治形式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为民造福才是最大的政绩,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明白基层减负是要强信心、强支撑,切实减少基层干部的“压力”,增加履职尽责、为民服务的“动力”。 在务实功上下功夫,减“负担”增“实效”。减负不只存在于表面“摘牌子”“精文减会”,而是要看有没有真正准确掌握基层减负的关键点,为基层干部挤出干事空间。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基层资源,除合理的跟班学习外,严禁长期借调抽调基层干部,要充实基层实干实事的力量;另一方面,要明晰权责边界、理清职责关系,切实划分好责任边界不搞“一刀切”,防止将责任和压力进行层层转嫁,要给基层干部留足干事创业的“体力”。 提振党员干部精神气,减“阻力”增“长效”。减负工作不是简单的“一减了之”,需要增加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精气神,不让干部安于现状,满足于当前的工作。各地各级党组织要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扬“钉钉子”精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强化为民意识,工作中不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让基层干部能全心全力投入到基层建设中去,用饱满的精神气和担当实干的优良作风践行“人民公仆”的使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