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给出“让人民监督政府”的破局之道,历史的回响穿越时空,在新时代激荡起更为壮阔的回音。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时强调“坚持从抓作风入手”、“把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这既是对历史周期律的深邃回应,更是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从八项规定激荡的作风之变到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一条以作风破题为先导、以自我革命为内核的治党之路正焕发磅礴伟力。 一、思想破冰:以作风革新激活自我革命源动力。破除思想坚冰,需在灵魂深处重铸信仰坐标。党史上延安整风运动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新时代通过“两学一做”常态化推动党性淬炼,印证着思想建设是自我革命的根本前提。某省开展“作风十问”大讨论,3.2万名党员干部对照形式主义新变种自查整改,将“触动灵魂”转化为“规范行动”的自觉。 重塑价值认同,关键在于站稳人民立场。从“半条被子”的红色基因到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作风建设本质是党群关系的重塑。浙江推行“民情工单”机制,干部年度需办结群众诉求12件以上,用行动诠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本色。 二、制度重构:以刚性约束筑牢自我革命防火墙。扎紧制度笼子,需实现纪律规矩的闭环运行。明代《大明律》设“风宪官吏犯赃”专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历经三次修订,形成“六项纪律”全覆盖体系。某市建立“作风问题负面清单”,将违规收送礼品等32项行为纳入智能预警系统,使“带电的高压线”延伸至基层末梢。 创新监督机制,重在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汉代刺史“以六条问事”的监察智慧,在当代转化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格局。2023年中央巡视发现作风问题占比41.7%,31个省区市全面建立政治生态研判机制,通过“廉政画像”实现精准监督。 三、行动突围:以常态长效深化自我革命实践。整治顽瘴痼疾,需要刮骨疗毒的改革勇气。针对“文山会海”隐形变异问题,中办推行会议计划“红黄蓝”预警管理,2023年全国会议文件同比再减15%;基层减负专项治理中,某县整合督查考核事项由86项压减至19项,让干部从“痕迹主义”回归实干担当。 培育新风正气,贵在构建作风建设生态链。江西瑞金“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年接待干部30万人次,上海打造“廉洁文化”地铁专列覆盖千万市民。这种从“关键少数”向“绝大多数”的作风浸润,正如《盐铁论》所言“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在文化滋养中实现标本兼治。 从西柏坡“进京赶考”的警醒到新时代“窑洞之问”的答卷,作风建设的接力棒传递着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当“舌尖上的浪费”变成“光盘行动”的自觉,当“车轮上的腐败”转为新能源公务车的轨迹,这些具象变化丈量着自我革命的深度。新征程上,唯有永葆“抓作风如滚石上山”的清醒,方能在破立并举中锻造百年大党的硬核竞争力,以作风之变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