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的三重无形枷锁 基层干部之难,如暗流于冰面下汹涌,如重负于无形中压迫。他们身处治理网络的末梢,本应是政策暖流抵达群众心田的最后一公里,却时常陷入“说与不说”的孤独困境。口中之言与心中之痛,如同被无形的手紧紧扼住,化作旁人难解的喑哑叹息。 “影子陪同”如影随形,进退皆忧惧难言。明令之下,“轻车简从”已成规矩,可“领导身边站一个,调研外围站一圈”的暗影却如幽灵般挥之不去。上峰一句“无需层层陪同”,基层却如履薄冰:怕情况说不清,怕现场出乱子,更怕那顶“重视不够”的大帽骤然压顶。此时,陪同与否已非礼节,而成了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真不陪?那“不重视”的罪名便如影随形,足以让一切实干黯然失色。这进退维谷的窘境,是制度善意遭遇现实扭曲的无声悲鸣。 “软性排名”暗中噬咬,明暗间疲惫不堪。整治形式主义,考核排名本应精简。然“表面不考核,暗地事事追责后三名”的软性排名,却如一把阴柔的刀,割得基层血肉模糊。明面上“日报表、周点评、月总结”偃旗息鼓,背地里“内部通报”、“打乱排序的障眼法”却让分值昭然若揭。末位者难逃表态发言乃至追责问责的利刃。这把“软刀子”,迫使基层干部从繁重的显性考核中脱身,又立即跌入提升“软排名”的恶性漩涡——工作重心在无形中被扭曲,创新与实干的热情被悄然侵蚀。这明暗交织的疲惫,是变相枷锁下难以言说的精神重负。 “减负标牌”新瓶旧酒,哑巴黄连苦自吞。村委会墙头,“这站那室”的杂牌纷纷卸甲归田,仅留四块核心标牌迎风而立。标牌摘除的“减法”轰轰烈烈,报告里形势一片大好。可转身回到案头,如山报表、如潮检查、似海任务依旧汹涌而至,压力如旧。这“新瓶装旧酒”的戏法,让减负沦为一场华丽的形式表演。基层干部如“哑巴吃黄连”,口中赞着减负成效,腹中却翻腾着任务未减的苦涩。这有名无实的轻松,是形式主义改头换面后最辛辣的嘲讽。 基层的“难言之隐”,实为制度善意与执行梗阻碰撞的伤痕。解此困境,需上下同欲的勇气:上级当以“真减负、真松绑”的决心穿透迷雾,畅通真话通道,让“重视程度”回归工作实效而非陪同阵势,让考核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指南针而非追责排名的指挥棒;基层亦需在信任的阳光下,敢于卸下心防,言说真实境况。唯有刮骨疗毒的决心与双向奔赴的真诚,才能让中央八项规定的清风吹散形式主义的阴霾,让基层干部挺直脊梁,让实干之泉真正润泽民心所望的田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