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作为新时代改进工作作风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有力推动了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带动了社风民风向上向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仅是对党的庄严承诺,更是推动基层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现实需要。 一、正风肃纪,筑牢作风建设“防火墙” (一)严明纪律规矩,扎紧制度“笼子” 中央八项规定为基层干部行为划定了不可逾越的清晰红线,公务接待规格标准明确了范围、陪同与餐费等界限,杜绝超标接待;办公用房依职级设面积上限,防止违规占用;公务用车对编制、配备及使用范围严格规定,严禁公车私用;差旅费用报销精准界定交通、住宿等标准与条件,杜绝虚报冒领。对违反规定的干部严肃问责,以零容忍态度让纪律规矩成为带电“高压线”,确保基层干部作风清正、工作规范。 (二)强化监督执纪,形成震慑效应 有效的监督是作风建设的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日常监督检查。同时,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通过设立举报信箱、开通举报电话和网络平台等方式,鼓励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对查实的违规违纪问题,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二、真抓实干,拧紧作风建设“发条” (一)反对形式主义,注重工作实效 形式主义是作风建设的大敌,它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基层工作中,一些地方存在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现象,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开展工作。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精简文件和会议,提高文件质量和会议效率。同时,优化考核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台账资料和检查评比,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正把精力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 (二)克服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 官僚主义表现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官僚主义作风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要克服官僚主义,基层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诉求,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提高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度,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三、艰苦奋斗,传承作风建设“基因” (一)保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基层工作中,一些地方存在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等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助长了不良风气。要传承艰苦奋斗的作风,基层干部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同时,加强对公务接待、会议活动等经费的管理,严格控制标准,杜绝铺张浪费。 (二)勇于担当作为,积极开拓创新 艰苦奋斗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勤俭节约,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坚守与奋进。基层工作存在诸多难题,如资源有限、矛盾集中、任务繁重等。这要求基层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主动开拓创新,要鼓励他们在困难前不推诿、挑战前不逃避,大胆尝试新工作方法与思路,提升基层工作质效。 四、强化教育,厚植作风建设“土壤”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认识水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作风建设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通过“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邀请专家授课、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基层干部深刻认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宣传表彰作风优良、业绩突出的基层干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开展主题实践,增强实践能力 理论学习绝非“空中楼阁”,唯有落实到实践方能彰显价值。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如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让基层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锻炼作风、提升能力。通过参与活动,基层干部更能深刻领悟到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我们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密切联系群众,为基层的发展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