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谆谆教诲如洪钟贯耳。近日,长江口投控集团廉政故事微宣讲:《廉洁自律小故事》里的先贤事迹则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二者共同指向中华文明对廉洁净土亘古不变的守护。传统智慧昭示我们:廉并非悬空之高调,恰如“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所言,是丈量人生每一步的底线准则,是存于日常工作中的根本操守。 书中那些微小故事中闪耀的品格,正是“克己奉公,以俭修身”的生动注脚。古时张伯行《却赠檄文》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那坚拒寻常馈赠的决绝,恰如“勤掸思想尘”的实践,在毫末处筑起坚固堤坝,防止了贪念之蚁穴溃塌。再看今日之镜,是“作风镜”时刻映照的警惕。明朝海瑞一生清贫,官袍之下连一件新衣也难添置,其行止在时代洪流中已铸成一面永不蒙尘的明镜——正因他明白,私德之微,折射着大德之辉。 “多照作风镜”背后,深藏着“时时以纪为尺”的自我警醒。小到一餐一饭,大到国计民生,皆须以规矩为绳墨。当“廉洁钟”时时敲响,它不只是外在警戒,更是内心深处对于”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价值尺度的敬畏与持守。当无数微小廉洁抉择汇成洪流,方能厚植信念之根,最终支撑起改革发展的宏伟大厦。 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恰如那承托高楼的无形根基,它不在喧嚣之处张扬,却默默撑起了整个建筑的重压。唯有让“掸尘、照镜、敲钟”化为我们每日的呼吸与心跳,让廉洁信念如血液般流淌不息——这方精神净土才得以永存,改革发展的明天方能立于坚实的地基之上。廉者常清,此心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