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山西要“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这一重要指示为山西乃至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探索与实践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破解资源依赖、实现绿色崛起的关键一环。 一、能源转型与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从“煤老大”到“能源革命先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西需在“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并加快构建“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新型能源体系”。这一要求直指山西资源型经济的核心矛盾——过度依赖传统煤炭资源,产业结构单一。近年来,山西通过布局“新能源+储能”产业、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氢能产业链等举措,逐步实现从“挖煤卖煤”到“能源技术革命”的跨越。例如,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将传统煤气闸阀升级为智能化产品,彰显“实业兴国”的硬实力;潞安化工集团聚焦炼焦煤精采细采,延伸煤基新材料产业链,助力煤炭产品迈向高附加值阶段。这些实践表明,山西正以“稳中求进”的姿态,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探索能源转型的多元路径。 二、传统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旧动能焕发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这对山西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作为传统工业大省,山西一度面临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等问题,但近年来通过“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实现突围。例如,阳泉阀门通过研发电动翻板阀等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太原转型综改示范区内,泰山玻璃纤维、厚生新材料等项目的落地,则标志着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逐步形成集群效应。未来,山西需进一步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体现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安全稳定底线与民生保障:转型的社会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转型发展必须“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包括“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和强化“一老一小”民生服务。这对资源型地区尤为重要。山西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另一方面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如吕梁市通过“免除挂号费”“公交免费”等措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此外,安全生产与生态修复仍是重中之重,如矿山生态修复、防沙治沙等领域的持续投入,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也是确保转型可持续性的必然要求。 四、全面从严治党与政治生态优化:转型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山西“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这一部署直指转型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挑战。无论是产业政策的执行,还是基层治理的深化,都需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支撑。例如,山西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强调“查摆问题要真,整改措施要实”,并通过制度化机制防止政策执行偏差。此外,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如文山州“党建+社会治安防控”模式,虽非山西案例,却为山西提供了借鉴——只有将党的领导贯穿转型全过程,才能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动力不竭。 山西的转型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既承载着破解“资源诅咒”的艰巨任务,也肩负着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時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山西提供了“稳中求进”的战略定力与“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指引。未来,山西需以能源革命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民福祉为落脚点,在守牢安全底线的基础上,走出一条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山西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