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近期出台公职人员违规吃喝认定标准,为“舌尖上的腐败”划定了清晰红线。这看似“管住一张嘴”,实则精准指向那些隐蔽奢靡、侵蚀公权的“吃喝乱象”,是作风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又一关键举措。 标准之“明”,在于填补了监督执纪中“模糊地带”的空白。过去一些干部在“非公务活动”的遮掩下,于“隐蔽场所”内推杯换盏,享用“高档菜肴”,接受“管理服务对象”的宴请——这些界限不清之处,常成为规避监督的灰色空间。新规不仅对场所、对象、标准、事由等核心要素作出清晰界定,更将“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等隐性腐败纳入规制范围。这些规定如同利剑出鞘,为执纪监督提供了锋利武器,让“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潜规则无处遁形。 必须清醒认识到,“吃喝”虽小,其本质却是权力异化的典型折射。违规吃喝背后,往往藏着权力寻租的链条:看似“人情往来”的宴请,实质是利益输送的“敲门砖”;表面“沟通感情”的聚餐,暗含权钱交易的“润滑剂”。它滋长奢靡之风,损害政府公信力,更严重腐蚀干部队伍肌体健康。历史经验反复警示,“舌尖上的腐败”若任其蔓延,终将酿成“堤溃蚁穴”之大害。 新规之“效”,关键在于配套监督机制能否切实落地。除纪检监察机关常规发力外,还需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让无处不在的群众监督成为“天眼”。同时,在政策执行中,也应划清正常公务接待与违规吃喝的界限—既不能因噎废食阻碍正常履职,亦不可让“人情往来”成为违规行为的遮羞布。唯有如此,方能避免制度成为“纸老虎”,真正释放制度威力。 新规精准“亮剑”,以严管“一杯酒”为切口,彰显了中央刮骨疗毒、净化政治生态的坚定决心。它提醒每一位公职人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腐败之“宴”绝非可享的“盛宴”。唯有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方能在新时代的清风正气中行稳致远。当制度之网越织越密,当监督之眼无处不在,当敬畏之心深植于灵魂—违规吃喝必将失去生存土壤,公权力的运行才能回归其本真轨道,在阳光之下服务人民福祉。 作者:许璐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