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温暖人心的消息在文艺界与党员群体中引发热议:92岁高龄的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在耄耋之年圆了入党梦,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与问候。这位用《济公》等经典形象陪伴几代人的艺术家,以“一辈子追求入党”的执着,为社区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信仰教育课。 游本昌的入党故事,是一部跨越七十年的“精神长跑”。1933年出生的他,自幼浸润在戏剧艺术中,却在舞台上始终以“非党员”身份演绎着人间百态。从《济公》里疯癫却慈悲的活佛,到无数话剧舞台上鲜活的小人物,他始终将“为人民创作”的信念刻进骨血。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早在青年时期就萌生了入党愿望,却因“自觉不够格”而迟迟未递交申请。 他扎根文艺事业七十余载,用一部部作品践行着对党的文化使命的理解:无论是用艺术传递真善美,还是以终身成就奖的荣誉激励后来者,他始终以“赶考”心态要求自己。直到2024年初,91岁的他终于郑重写下入党申请书,用“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初心如磐”。 游本昌的故事,在社区党员群体中激起强烈共鸣。在许多基层党组织中,不乏年轻党员因“经验不足”而畏缩不前,也有资深党员因“退休即歇”而淡化责任。游本昌用一生证明:信仰的纯粹性,与年龄、资历无关,只关乎内心的赤诚与行动的坚守。 对年轻党员而言,他是“终身成长”的榜样。社区里,不少“90后”“00后”党员在志愿服务中常因“经验欠缺”而退缩。游本昌从艺七十年仍觉“不够格入党”的谦逊,恰恰提醒我们:党员身份不是“终点站”,而是“加油站”。唯有保持“空杯心态”,才能在基层实践中不断锤炼党性。 对老年党员来说,他是“退而不休”的标杆。社区中,一些老党员退休后逐渐淡出组织生活。游本昌92岁高龄仍坚持参加入党宣誓、主动发挥余热的身影,无声驳斥了“人老志短”的偏见。他以行动证明:党员的先进性,不在于岗位高低,而在于是否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向。 游本昌的入党故事,为社区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鲜活教材。当前,基层党建正面临年轻党员流动性强、老年党员参与度下降等挑战。如何让信仰教育更“接地气”?或许可以从三点突破: 1、用“身边人”讲好“大道理”:组织社区老党员分享入党初心,像游本昌那样用“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让理论学习更具感染力。2、以“小切口”践行“大使命”:鼓励党员结合自身特长参与社区治理,如文艺骨干用快板宣传政策、退休教师开设公益课堂,让党性修养融入日常。3、建“全周期”培养机制:针对年轻党员制定“成长档案”,为老年党员设计“银发先锋”岗位,让每个阶段的党员都能找到发光发热的舞台。 “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游本昌的入党誓言,穿越七十载光阴依然铿锵有力。对于社区党员而言,这份信仰的力量无关舞台大小,而在于是否能在柴米油盐中坚守初心,在家长里短里传递温暖。让我们以游老为镜,在基层一线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党员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