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厦门特区,面临着"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困境——坐拥侨乡优势却缺乏资金支持。时任厦门市委常委的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以侨引侨、以侨引台"策略,推动成立厦门国际银行,这个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破冰之举",正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生动写照。三十多年后回望这段历程,其金融论述中蕴含的战略思维、为民情怀和改革魄力,愈发显现出穿越时空的思想光芒。 一、理论深井:三个维度解构思想精髓 在宁德首创"林业股份制",将"活树变活钱"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打破了"资源难变资产"的魔咒。这种"生态资本化"理念,比联合国"绿色金融"倡议早了整整二十年。
主持制定的《福州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首次将金融业单列篇章规划,提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这种超前布局为福建打造出"民营经济-侨资金融-外向经济"的黄金三角。 1991年处置福州城市信用社危机时强调"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这一论断成为后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思想雏形。 二、实践长河:从闽江到长江的治理智慧 制度创新的基因密码 厦门航空利用杠杆租赁引进飞机的案例,开创了"小财政办大交通"的范式。如今国产大飞机C919的融资租赁模式,仍能看到当年探索的影子。 科技赋能的先手棋
当年推动福建农信社电子化建设的决策,与当前数字人民币在福建的试点形成历史呼应。莆田"金银谷"数字金融示范区,正是对其"用现代科技重塑金融毛细血管"理念的当代实践。 开放胸怀的时空对话
引进科威特政府贷款建设厦门机场的往事,与如今亚投行支持"海丝"核心区建设,共同诠释着"金融外交"的中国智慧。 三、时代回响:新时代金融工作的坐标系 站在建设金融强国的新起点,这些实践给予我们三重启示: 服务实体的本色不能变,要延续"金融输血制造业"的闽商传统; 守正创新的基调不能偏,需继承"既防风险又促发展"的辩证思维; 人民至上的初心不能忘,须发扬"金融扶贫"的宁德模式。正如三明林权改革见证的那样,真正的金融创新,永远生长在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 从闽江畔的金融破冰到黄浦江边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习近平同志的金融思想如同奔涌的活水,既滋润了八闽大地,更汇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浩荡长河。当我们今天推行"普惠金融"、建设"绿色银行"时,实际上都是在续写这段跨越世纪的金融改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