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廉洁文化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乡村廉洁建设常常面临监督难、腐败形式隐蔽等挑战,亟需融合监督创新与制度革新,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廉洁生态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 一、“学以铸魂”:筑牢思想根基,夯实廉洁文化建设理论基础 (一)深学理论,把准政治方向 将《习近平关于加强全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作为“案头卷”,通过“晨读夜学”“围炉夜话”等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与廉洁建设的重要论述,明确“三农”工作中的纪律红线。依托村史馆、党群议事堂等场所打造“廉政教育角”,陈列典型案例展板,播放廉洁微电影,将理论学习与乡村实际案例相结合,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二)活化教育,融入乡村场景 创新教育形式,让廉洁文化融入乡村日常生活。利用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阵地,开展“廉洁文化进乡村”活动,如组织村民观看廉政戏曲、举办廉洁家风故事会等。借鉴“行走的党课”模式,带领村干部参观本地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先辈清廉故事,通过沉浸式体验强化党性修养。 二、“查以明责”:创新监督体系,破解乡村治理熟人社会困局 破解基层“微腐败”治理难题,应构建多元监督网络。设立“廉情前哨站”,在村公告栏、邻里中心等场所设置举报热线,定期安排专人处理问题线索;搭建“智慧监督平台”,方便村民实时上传问题、一键举报;推选村内政治素质高的老党员担任“廉情观察员”,赋予其列席村两委会议、检查财务账目的权限,监督惠民政策落实、工程项目建设等关键领域。深化村务公开制度,将土地流转合同、工程项目招投标文件等延伸至公开范围,让流动党员与外出务工人员共同参与村务监督。 三、“改以促治”:完善制度体系,构建乡村廉洁长效机制 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需聚焦村集体“三资”管理、惠民政策落实等腐败易发环节,构建起镇纪委牵头、村监委执行、法律顾问辅助的联合办案模式,对复杂案件提级办理、交叉监督,从而避免“人情干扰”。推行“以案释法”常态化,定期在村内召开廉政警示教育大会,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剖析案例成因、解读纪律条款,筑牢思想防线。在作风建设中,对公款吃喝、电子红包等突出问题,运用大数据筛查等手段精准识别,坚持“治已病”与“防未病”一体推进,对顶风违纪者“露头就打”,对苗头倾向“抓早抓小”“打早打小”。 四、“文以浸润”:培育廉洁土壤,让清廉文明融入乡村肌理 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中的廉洁资源,如家训家规、本地乡贤的清廉故事等,并将其转化为廉洁文化建设的“生动教科书”。在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开展“廉洁家风”评选、“清廉村歌”创作等活动,让廉洁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乡村生活。邀请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组成“廉洁宣讲团”,通过“乡贤讲堂”“田间座谈”等形式,向村民传播廉洁理念。 廉洁文化建设难以一蹴而就,而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真正地成为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行动自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让清廉之风吹遍乡村治理的每个角落,为实现乡村振兴、构筑政治生态绿水青山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梅心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