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句古训道出了修身养性的真谛。对于社区工作者中的党员而言,社区就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居民的柴米油盐就是衡量作风的标尺。在看似琐碎的社区事务中,恰恰蕴藏着锤炼党性的丰富矿藏。党员社区工作者应当珍视这份得天独厚的修炼机会,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我约束、规范自身行为,让党性的光芒在服务群众的日常中熠熠生辉。
社区工作者的"小事"直接关联着居民的切身利益。收取一份材料时的耐心细致,调解一次纠纷时的公正无私,走访一户家庭时的真诚关怀——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居民对党的直接认知。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间",正是告诫我们道德修养须落实于具体事物。某社区书记坚持十年如一日走访独居老人,记录每位老人的生活习惯和特殊需求,被居民亲切称为"活档案"。这种将党的温暖传递到每家每户的"小事",恰是党员先进性的生动体现。当我们在这些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就是在为党的形象添砖加瓦。
社区工作充满各种诱惑和考验,小节之处往往成为品格的试金石。北宋名臣包拯"不以一钱私其身",留下千古廉洁佳话。今天,社区工作者同样面临着各种微小的利益诱惑:一份不规范的礼品,一次特殊照顾的请托,一个走后门的机会。能否在这些"小节"上守住底线,考验着每位党员的定力与智慧。某社区主任拒绝开发商赠送的购物卡,却因此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后来顺利推动了小区改造工程。这种在小节上的自律,往往能转化为工作中的公信力。
社区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党员社区工作者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党的群众基础。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社区这个"毛细血管"里,党员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放大效应。某社区党员社工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整理好办事大厅;另一位党员调解员从不打断居民发言,总是耐心倾听。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群众对党的整体印象。当居民从党员身上看到严谨、负责、真诚的品质,党的形象自然就高大起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党员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光环,而是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品格力量。社区这片沃土,恰恰为党员提供了绝佳的修炼场。从规范每一次接待礼仪做起,从重视每一件居民诉求做起,从严格每一次自我要求做起,我们就能在小事小节中涵养出堪当大任的党性修养。当千千万万社区党员都能如此,党的执政根基必将更加牢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将更加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