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自2012年实施以来,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一张“金色名片”,深刻改变了党风政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2025年,党中央再次部署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释放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会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以学促行、以查促改、以改促效,让清风正气成为干事创业的鲜明底色。 以学铸魂,筑牢思想防线。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不仅是纪律要求,更是政治品格的锤炼。从公共体育部的“书记领学+案例教学+岗位践学”三维模式,到鱼梁洲经济开发区的“学规定、访民生、办实事”三步走实践,各地创新方式方法,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党员干部必须摒弃“走过场”心态,真正把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政治自觉,从思想深处拧紧“总开关”。正如习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唯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行动上才能自觉。 以查促改,深挖作风顽疾。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真查实改。当前,“四风”问题仍存在隐形变异现象,如“快递送礼”“指尖形式主义”等。学习教育要求党员干部对照党章党规、典型案例,开展“地毯式”排查,既查表象问题,更挖思想根源。只有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才能让纪律之弦越绷越紧,确保作风建设不留死角。 以改增效,推动常态长效。整改落实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基层治理,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转变的实效。公共体育部则建立“学查改”闭环机制,将厉行节约、规范接待等要求嵌入赛事管理全流程。这些实践表明,唯有将整改成果固化为制度机制,才能防止问题反弹回潮,真正让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党的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也是赢得民心的关键之举。从“延安作风”到“焦桐精神”,党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面向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永远吹冲锋号”的姿态,将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定海神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唯有如此,才能让八项规定精神这一“金色名片”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