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来的深刻变革。从整治 "舌尖上的浪费" 到破除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从精简会议文件到规范调研走访,八项规定以 "小切口" 撬动 "大变局",让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也为社区治理注入了强大动力。在石泰峰同志强调 "学习好运用好经验做法,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的座谈会上,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社区治理必须以八项规定为指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一、作风建设成效显著,社区治理焕然一新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的持续好转为社区治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过去,社区干部常常被文山会海、重复报表所累,如今通过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我们得以从 "表格治理" 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居民服务中。以芜湖市观岚社区为例,通过整合工作群、建设 "报表通" 平台,社区干部每月填表数量从 40 多张减至 10 多张,腾出的时间让我们能深入小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如修复破损路面、协调物业纠纷等。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让居民感受到了干部作风的切实改进。 在整治 "四风" 问题上,中央八项规定同样成效显著。违规吃喝、公款旅游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社区资金得以更多用于民生项目。岑巩县㵲水街道万福社区通过党建引领环境整治,将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老旧小区绿化和基础设施改造,如今社区道路清爽整洁,庭院花香四溢,居民幸福感显著提升。这些变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 二、经验做法弥足珍贵,社区治理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社区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 以上率下,示范带动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全党树立了光辉榜样。在社区工作中,我们同样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威海市环翠区北门外社区党总支书记丛翠霞带头解决老旧小区污水管道堵塞、天然气不通等难题,用实际行动赢得居民信任,被亲切称为 "女侠书记"。这种 "头雁效应" 带动了社区干部主动作为,形成了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保障。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为作风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各地也结合实际完善了相关制度。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创新 "1234 工作法",通过建立清廉文化阵地、双廉队伍、三维机制和四位一体体系,将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实现了居务公开透明、干部清正廉洁。这种制度创新让作风建设有章可循,确保了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 心系群众,情系百姓是根本。中央八项规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区治理同样需要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网格员郭广海通过精准调解邻里土地纠纷,将矛盾化解在网格内,体现了 "小事不出网格" 的治理理念。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让作风建设真正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 三、深化作风建设,社区治理再谱新篇 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石泰峰同志强调 "学习好运用好经验做法,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社区治理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纠治突出问题。当前,社区工作中仍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隐形变异问题,如过度留痕、推诿扯皮等。我们要以 "永远吹冲锋号" 的劲头,对这些问题露头就打,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同时,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养老服务、环境卫生等,通过专项整治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加强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是深化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 "党建 + 网格" 模式,将作风建设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九成宫镇通过 "三聚焦" 激发社区治理活力,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以民生需求提升服务水平,以自身建设锻造过硬队伍,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是作风建设的落脚点。随着社会治理需求的多样化,社区工作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径。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通过 "码上监督" 平台实现群众监督触角直抵基层末梢;建立 "六方议事会" 协商平台,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实现阳光治理。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如同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在社区治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石泰峰同志讲话精神,将中央八项规定的成效和经验转化为实际行动,以优良作风赢得群众信任,以实干担当推动社区发展,在基层一线书写作风建设的新篇章,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