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和市长龚正陪同下,来到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习近平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理想信念铸根基,站稳 “主心骨”。新时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当以家国情怀为精神灯塔,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大国重器的核心领域将个人理想深深熔铸于国家战略的坐标系中,以 “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气度,向“卡脖子”技术发起攻坚冲锋,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战场彰显“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从国家迫切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强科技研发部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开拓精神破困局,勇当 “破冰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人工智能的‘年轻’属性不仅在于技术的新锐性,更在于年轻人对跨学科知识的大胆探索与整合。在科技创新的深水区,开拓精神是刺破迷雾的利刃,华为 5G 首席科学家童文在通信技术代际竞争中,打破“4G 跟随”的惯性思维,前瞻性布局毫米波通信技术,带领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累计申请 5G 标准必要专利超 3000 件。面对“高频信号衰减快”的业界共识,他率领团队创新性提出“Massive MIMO”天线阵列方案,硬是在被认为“不可能商用”的频段上搭建起信息高速路。突破创新壁垒,要如童文般具备“重构游戏规则”的智慧,在应用创新中勇闯 “深水区”。科技人才将开拓精神内化为突破定式的勇气、挑战权威的底气、迭代认知的锐气,让创新的光芒照亮产业升级的征途。 开放视野拓格局,用好 “广角镜”。在科技创新的赛场上,视野格局的宽窄决定着创新势能的大小。若局限于本土思维构筑的“舒适圈”,沉迷于闭门造车式的自我循环,不仅会导致关键技术因缺乏前沿碰撞而陷入“代差陷阱”,更会让创新生态因丧失多元滋养而沦为“孤岛”。反观那些在科技革命中引领风骚的国家,无不是以开放姿态广纳全球智慧,19 世纪德国洪堡大学开创“研究型大学”模式等。当科研人员以跨文化视角审视技术难题,就能在东方整体思维与西方分析思维的互补中找到新路径;当创新主体打破“学科竖井”与“产业围墙”,就能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衔接中培育出颠覆性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