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这一理念在上海的社区治理中得到了生动诠释。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不仅在经济领域引领发展,更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的新模式,推动社区服务从"经验治理"向"智慧治理"转型,让科技真正成为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第一生产力"。 一、科技赋能社区治理:上海的多维实践 上海率先在全国推行"社区云"平台,整合政务、民生、物业等多维数据,实现"一网通办"。例如,浦东新区部分街道试点"智慧社区大脑",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小区环境、安防、设施运行情况,居民可通过手机APP一键报修、预约服务。徐汇区田林街道开发"田林智汇"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居民需求,精准推送政策和服务,使社区工作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 在人口密集的上海社区,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安全管理、垃圾分类、养老服务等领域。长宁区北新泾街道试点AI智能监控系统,自动识别高空抛物、消防通道占用等隐患,提升社区安全水平。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引入智能垃圾分类箱,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判断垃圾类别,并给予积分奖励,推动居民环保习惯的养成。 上海部分社区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业委会选举、公共资金管理中的应用,确保流程透明、不可篡改。例如,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物业维修基金使用情况,居民可随时查询每一笔支出的去向,有效减少矛盾纠纷,增强社区共治的公信力。 二、科技赋能社区治理的成效与挑战 科技手段的应用大幅降低了社区工作的人力成本。以往需要居委会逐户摸排的信息,如今可通过智能表单自动汇总;传统耗时数日的公共事务投票,现在通过线上平台几分钟即可完成。据统计,上海部分智慧社区的行政事务办理效率提升超过50%,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 通过"随申办"APP、"社区云"等平台,居民可以便捷地参与社区议事、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活动,基层民主协商的形式更加丰富。例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开发"邻里汇"小程序,居民可在线提出建议、投票决策社区微更新项目,真正实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科技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支撑。上海的实践表明,当"第一生产力"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社区工作便能突破传统局限,实现更高效、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服务。未来,随着5G、AI、物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技赋能的社区治理必将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也让"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