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这就像是一面明亮的镜子,照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核心规律。作风建设不只是简单的纪律整顿,它关乎重塑共产党人的精神根基。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党的作风建设需要从锤炼党性、防止腐败、坚守人民立场这三个方面,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建设体系,形成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完整闭环。 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根本锻造。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把党性比作“金钟罩”和“铁布衫”,而新时代的党性锤炼,更需要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锻造得更加坚强。从“三会一课”到民主生活会,从主题党日到政治生日,每一次组织生活都是党性提纯的熔炉。通过“对照党章找不足、向先进看齐找差距”的实践方式,许多党员在经历“红脸出汗”的过程后重新找回初心,这正是新时代党性教育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性修养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创新理论宣讲方式和技术手段,抽象的理论得以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价值认同,从而铸就坚不可摧的“金刚不坏之身”。 防腐蜕变,是政治生态的全面净化。作风和腐败的紧密联系决定了防治体系必须全面构建。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年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了大量违反规定问题,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既展示了党中央的“零容忍”决心,也揭示了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复杂性。历史教训表明,作风一旦放松,腐败就会乘虚而入。2014年提出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系统性党内集中教育,为作风建设提供了制度化路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创了作风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将监督机制延伸到生活圈、构建反腐共同体等创新举措,防腐网络变得更加严密。将家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更是抓住了廉洁文化建设的关键,形成了组织与家庭联动的良性机制。民心工程,这是执政根基的持续加固。在脱贫攻坚战中,“江山就是人民”的执政理念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无数驻村干部走村入户,用脚步丈量民情,在基层一线书写作风答卷。这些实践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温暖。 评价作风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在于群众的反馈。近年来,政务服务改革大幅提升了群众办事效率,而党员干部服务理念的深刻转变,更体现在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行动中。广大党员冲锋在前,用实际作为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防线,再次证明了“民心是最稳固的执政根基”这一铁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从延安整风到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性修养塑造精神基因,防腐蜕变锻造政治品格,人民立场检验初心使命,这三个维度构成了新时代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立体坐标。当每个党员都能以党性原则立身行事,以清廉本色干事创业,以公仆情怀服务人民,我们党就能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赢得人民的支持,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美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