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扎根外环线城郊结合部的村居基层工作人员,这些年我亲历了这片土地从“城乡过渡带”到“创新策源地”的蜕变。总书记对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嘱托,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基层工作者前行的道路,也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信心。 一、从“边缘地带”到“创新沃土”:总书记嘱托下的城乡融合实践 总书记曾强调,上海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在城郊结合部,这一理念被转化为具体实践。以江桥镇所在的区域为例,外环线两侧曾是传统工业厂房与城中村交织的“城乡过渡带”,如今通过“一区、一城、一湾”的规划落地,逐步提升整个区域的辨识度和核心竞争力。 在基层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制度创新对城乡融合的推动力。曾经,村民对大范围拆违心存疑虑,觉得村级经济收入减少了,如今,通过提升合规厂房的租金,优化企业外部环境,让集体经济收入维持了稳定;曾经,老厂房因城市更新面临闲置,如今,通过“腾笼换鸟”引入科创企业,既保留了工业记忆,又激活了空间价值。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明白: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摊大饼”,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让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二、从“治理盲区”到“服务高地”:总书记嘱托下的基层治理革新 总书记指出,上海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城郊结合部,这一要求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实践。过去,这里因配套设施滞后、管理政策“真空”,成为城市治理的“短板”;如今,通过“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机制,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一网通办”平台,村民办事从“跑断腿”到“指尖办”;通过“积分超市”“道德评议会”等载体,移风易俗、文明乡风深入人心。 在基层工作中,我曾参与一起因土地征用引发的纠纷。通过“院坝协商”机制,村民、企业、政府三方围坐,用家常话讲透政策,用“积分超市”激励参与,最终达成共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总书记的嘱托,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要转化为“由民做主”的治理智慧,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三、从“发展洼地”到“未来引擎”:总书记嘱托下的基层使命担当 总书记要求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城郊结合部,这一使命转化为基层工作者的行动指南。我们推动“村务四议两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建设“智慧乡村”平台,用大数据监测环境、预警风险;我们培育“新农人”,让年轻人带着技术返乡创业。 在基层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返乡青年,他利用自贸区跨境电商政策,将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卖到海外。这让我意识到:总书记的嘱托,是要让基层成为创新的“试验田”,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如今,我们的村庄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意,也有“5G网络全覆盖”的科技感,这正是总书记嘱托在基层的生动注脚。 这些年,总书记的嘱托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城郊结合部的每一寸土地。从制度创新到基层治理,从城乡融合到乡村振兴,我们基层工作者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总书记的嘱托为指引,让这片土地既有“国际大都市”的格局,又有“江南水乡”的温情,真正成为“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生动样本。 这方热土上的每处细微改变,都是对总书记嘱托的最好回应,都是共产党人初心的永恒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