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始终是我们砥砺前行的行动纲领。这一管党治党的“金色名片”,深刻塑造着新时代的党风政风,引领广大党员干部以优良作风践行初心使命。然而在基层实践中,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教育工作仍面临现实挑战。当“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与“会议室里的留痕主义”交织,当“文件旅行”与“会议空转”消耗基层精力,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破除作风建设的“中梗阻”,唯有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才能让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直面“指尖上的困局”:警惕形式主义隐形变异。当前,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值得警惕。某社区干部日均在5个政务APP间切换,打卡、截图、填报占据工作时间的40%;某单位将学习教育等同于“刷课时、攒积分”,线上学习“被动挂机”、线下研讨“照本宣科”,导致规定精神“入眼不入心”。这种以“数字化”为名的新形式主义,实质是责任意识虚化、落实能力弱化的表现,让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教育沦为“数据泡沫”,严重消解了作风建设的严肃性。这些现象暴露出部分干部对八项规定精神的理解停留在“机械执行”层面,忘记了“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的根本要求,让作风建设陷入“有形无神”的怪圈。 破解“落实中的温差”:打通责任传导“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中“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折射出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的“两张皮”问题。某单位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表扬与自我表扬”,对违反八项规定的倾向性问题“绕道走”;有的干部将“改进作风”视为阶段性任务,专项整治时“雷厉风行”,日常工作中“涛声依旧”,导致作风建设出现“弹簧效应”。这种责任落实的“温差”,本质是宗旨意识淡化、担当精神缺失的表现。这些短板导致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实中“失焦”,亟需构建“学习—执行—监督—评估”的闭环管理体系,让铁规禁令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深化学习教育,必须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带头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法,主动到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蹲点调研,以“解剖麻雀”的务实态度解决民生难题;建立“作风建设负面清单”,对形式主义新表现开展“穿透式督导”,倒逼干部从“要我改”到“我要改”。同时,完善“群众参与式”评价体系,将民生项目满意度、企业诉求解决率纳入考核指标,让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阅卷人”。 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书写作风建设新答卷。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唯有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从政务大厅“一窗通办”的便捷服务,到乡村振兴一线干部“脚上沾泥、心中有民”的务实身影,八项规定精神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在于创新。当我们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行动,把纪律要求内化为“廉洁从政”的自觉遵循,就能真正打破“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隔阂,让作风建设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风。让我们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引领,既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更筑牢“心坎里的宗旨意识”,用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抓长效,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护航新征程,让优良党风政风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